吴伟业《读史有感(录三)·弹罢薰弦便薤歌》原文+鉴赏

弹罢薰弦便薤歌,南巡翻似为湘娥。当时早命云中驾,谁哭苍梧泪点多?(其一)

【鉴赏】

历史是现实的镜子,因而借古讽今往往成为诗人的拿手好戏。《读史有感》八首作于康熙初,诗中借用古代君王后妃生离死别的传说,来影射顺治皇帝福临和栋鄂贵妃的爱情故事。栋鄂妃,满洲正白旗人,顺治十三年 (1656)册封为皇贵妃,宠冠六宫。十七年(1660)八月病逝。顺治帝悲痛欲绝,为之辍朝五日,追封为孝献敬皇后,并亲至五台山,大建道场,祭奠极隆。逾岁十八年(1661)正月,年仅二十四岁的顺治帝竟也一病不起,溘然长逝,去栋鄂妃之丧仅五月。这在朝野引起许多议论。当时退居吴中的吴梅村用七绝组诗的形式就此事发抒了自己的感慨。

第一首是借用上古帝舜和他的二妃娥皇、女英的故事。按任昉《述异录》:“舜南巡不返,没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不及,相思恸哭。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斑然。”诗歌从宫中乐声发端:一曲欢愉和煦的《南风歌》甫终,便奏响了凄凉沉痛的《薤露歌》,这反差强烈的移宫换羽,这“弹罢……便……”的简捷句式,传给读者这样的感受:君妃情欢的良辰美景实在是转瞬即逝,短暂无常,紧接而来的总是销魂铄骨、“漫漫无绝期”的生离死别之恨。千古一辙,这是帝舜皇英,抑或是顺治鄂妃?如果说此处尚不甚分明,那么第二句就昭然了。本来帝舜南巡在前,皇英殉情在后,诗中却偏说南巡好像是为了追踪逝去的爱妃。“翻似”二字,透露了诗人此作“读史”是虚,是陪衬,“有感”是实,是正题;这儿明明是写顺治帝巡幸五台山为栋鄂妃大事祭奠之事。而帝舜南巡不返,此句似尚有更深一层的内涵,那就是已经埋下了顺治帝哀伤过度、不久人世行将“命驾云中”的伏笔。在极力渲染顺治帝对栋鄂妃至死不渝的一往情深之后,作者突然笔锋一转,提出了一个颇费解索的问题:栋鄂妃之逝,顺治帝悲伤如此;反之,假设顺治帝先逝,栋鄂妃会像湘妃哀悼帝舜那样洒尽伤心的泪水吗?作者是否在暗示妃之爱帝远不若帝之爱妃深挚呢?恐怕不能这样理解。不难想象,若果顺治帝早逝,那么宠冠六宫的栋鄂妃势将成为众矢之的,绝无从容洒泪祭奠之闲暇,恐怕只有身殉一条路,因而泪落自然不如湘妃之多了。事实上,栋鄂妃的族妹贞妃因鄂妃之缘故稍得顺治帝青睐,最终也逃脱不了身殉的悲惨结局。顺便说一句,姊妹侍帝,本同皇英相类,而一死帝前,一死帝后,景况则不一样。作者此诗在咏叹主人公生死不已的情爱之同时,透露出宫中气候的冷酷险恶,这也是《读史有感》组诗后续数首反复吟咏感叹的内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