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恩泽《大雪望峄山湖》原文+鉴赏

清极一湖水,雪来改其色。四面白皑皑,但觉波影黑。平极一湖水,雪来使之高。琉璃突中心,不关风起涛。一绳南雁拍波急,惊起老鱼沙上立。片帆渺渺何处投?已裹烟云万重湿。

【鉴赏】

峄山湖在山东邹县境,今已湮。这是一首写景之作,描写望中所见湖上雪景,意境空阔,动静相生,充满诗情画意。

远望湖上,诉诸视觉的首先是颜色的改变,首四句即围绕“色”字着笔。晴朗之日,湖水清澈,表里晶莹,大雪飞来,水色顿改,在四面皑皑白雪之中,只见一片幽黑的波光。诗人善于进行颜色的调配,以平时的明澈对比雪中的浓重,以四面白雪的皎洁映衬中间水色的幽黑,在对比映衬之中,波影之“黑”便突出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强调平时的清“极”,正可见颜色改变之大,著一“觉”字,则标明“波影黑”只是雪中的特殊感觉。淡淡几笔,将湖上独特的雪景,写得历历在目。

“平极一湖水”四句变换角度,转入对“高”的描写。湖水平时与岸相齐,大雪飞来,湖面在仿佛变高。这“高”,当然不排斥雪入湖中的因素,但主要是雪中远望形成的错觉。无边白雪中镶嵌一片深黑的湖水,浅色托深色,远远望去,仿佛中间高出四面。因向日之平“极”,使这种错觉更容易形成。平时,湖面也有高出湖岸之时,那是因为“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现在,与大风掀起波涛无关,只因大雪,深黑的湖水就像一大块琉璃凸现在皑皑白雪的环抱之中。欧阳修《采桑子》词咏颍州西湖,有“无风水面琉璃滑”之语,此处亦以“琉璃”状雪中湖面,显出湖水虽无向日之澄碧,仍不失晶莹之美,而无风方觉水如琉璃,这又正与“不关风起涛”句吻合。

诗写到这里,呈现给读者的是一幅静谧的画面,一个安恬的雪中世界。“一绳南雁”的飞入,划破了画面的宁静,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雁飞状如“一绳”,显示是远望所见,用“一绳”形容雁行,使人殊觉新鲜。群雁南飞,一会儿高入云天,一会儿急速地掠过水面。雪中南归,实属太迟,故不能不“急”;由于拍波之“急”,使湖中老鱼受惊而蹦上沙滩。“急”字在此,有承上启下之妙。“立”字则状出老鱼在沙滩上扑楞楞乱跳、时或直立的生动形象。在湖天之间点缀一行归雁,在沙滩之上勾出几条老鱼,使湖上雪景更加充满诗情画意。

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画面上,诗人并未止笔,他还要引入孤帆,涂上最令人神往牵人遐思的一笔:“片帆渺渺何处投?已裹烟云万重湿。”湖面空阔,烟云浩渺,孤帆一片,裹着轻烟,裹着薄霭,裹着雪花,投向何处?“渺渺”使人想到湖面的空远迷茫,“裹”则状出烟云笼罩湖面、笼罩孤帆之景。帆之“湿”非望中所能见,它是诗人从帆影凝重不动之中,从帆为烟笼雪裹之中推想出来的。有此“湿”字,便见出动中之静。“湿”而冠以“万重”,帆影的凝重不动之态和烟云笼罩的迷茫之感,得到了强化。在片帆渺渺、不知投向何处的迷惘之中,似乎也溶进了诗人的一丝乡愁。

诗作描写湖上雪景,观察入微,独有所得。“但觉波影黑”,“琉璃突中心”,雁飞如绳,孤帆湿重,这一切诗人没有通过细致观察、潜心默会是写不出来的。诗人精通书画,这里与其说是在写诗,还不如说是在作画。他着意于颜色的调配,以白衬黑,以平时对比雪中。他更在画面的动与静上大显身手,首先推出无边白雪、一片琉璃的恬静画面,次由静及动,引入长空征雁,沙上老鱼,将整个画面点活,最后,烟笼雪裹,帆湿万重,渺渺孤帆实动而看似不动,动中有静,意境深邃,复归静谧。全诗就像一幅在雪中湖上点缀着归雁孤帆的水墨画,韵味深长,美不胜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