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士铨《江泛》原文+鉴赏

二百里江光,群山绕建康。滔滔随眼白,荡荡接天黄。战骨多沉海,芦花又戴霜。六朝先后灭,何处说兴亡!

【鉴赏】

乾隆三十三年(1768),诗人从绍兴蕺山书院由水路返回南京。他泛舟江上,纵览江景,写下两首五言律诗。这首怀古诗,抒发了诗人深沉的兴亡之感。

诗人舟行二百里,来到群山环绕的古建康城南京,一路饱览长江壮丽风光。白浪滔天,浩浩荡荡的江水滚滚流向大海。放眼望去,空阔的江南远与天边相连,呈现一片苍黄。江边芦花开放,与雪白的秋霜相映。这素白的景象,仿佛酿造了一种哀悼江上历代将士英灵的氛围,他们的骨骸早已沉埋海底。南京自三国吴建都以来,历经东晋、宋、齐、梁、陈历朝,号六朝古都。多少盛衰兴亡的历史壮剧在这里搬演,六个朝代先后灭亡。可是,历史已被人淡忘,诗人又对谁去感慨历代兴亡呢?

这首诗风格质朴,用笔精练。首句“二百里江光”,一笔带过二百里江泛过程。颔联“滔滔随眼白,荡荡接天黄”,“白”、“黄”用字准确、精审,“滔滔”、“荡荡”状尽江上水宽浪急、苍茫空阔的景象,又与诗人此时此刻的浩茫心绪契合。颈联“芦花又戴霜”,以拟人手法描摹深秋芦花盛放的情景,而“戴霜”既形象,又点明节候,更与吊古的感伤之情吻合:芦花犹知披白悼念战骨,而人呢?青翠的群山,苍黄的江天,似雪的白浪,如霜的芦花,色彩素净,与怀古情调相谐和。质朴中不乏形象描绘,精练中蕴涵深沉情思。

张维屏云:“心馀(蒋士铨字)先生诗,篇篇本色,语语根心,不欲英雄欺人,不肯优孟摹古。”同为金陵(今江苏南京,又名建康)怀古,唐刘禹锡指出“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金陵怀古》),放眼历史,揭示六朝兴亡的原因在于“人事”;宋王安石嗟叹“《黍离》、《麦秀》从来事,且置兴亡近酒缸”(《金陵怀古》),揭橥朝代兴亡出于骄奢淫逸,劝诫后人不必徒然感伤;蒋士铨针对现实生活中对于前师之鉴的淡忘,感慨“六朝先后灭,何处说兴亡”,因而更富现实感,更有现实意义。潘德舆《论诗绝句》云: “稍喜清容(蒋士铨字)有风骨”,以此诗观之,不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