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广钧《携眷登南岳观音岩作》原文+鉴赏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3-02-01 13:42:37 我要投稿!
宝山珠殿插青天,万朵红莲礼白莲。一片空岚罩云海,全家罗袜踏苍烟。烧香愿了花侵马,礼佛人归月上弦。更忆南海千叶座,天风引舰近真仙。
【鉴赏】
这是首纪游诗。观音岩,在南岳衡山半山亭附近,登临鸟瞰,群峰罗列,气象万千,为衡山一大景观。诗人曾广钧是湖南湘乡人,湘乡距衡山颇近,此诗乃曾广钧闲时携家游山礼佛所作。
首联二句写观音岩自然和人文景观。开篇写观音岩佛寺。“宝山”,犹言藏宝之山,佛教用以喻佛法深藏之地,此处用之,以切诗题中 “观音”一词。观音岩直入云霄,位于山巅的佛殿,飞檐翘角那种直插青天的气势,也就更加引人注目。“宝山”与“珠殿”连用,描写庙宇的庄严华赡,且以 “插青天”状之,起笔挺健,有高屋建瓴之势。次句继之以俯视万象之笔,写登岩所见。古人以赤帝为南方之神,南岳衡山赤帝处之,故诗人在此以 “万朵红莲”形容衡山诸峰。观音,在佛教中又称白衣观音,着白衣,坐白莲,以其白衣白莲表示菩萨救苦救难的纯净之心。这句的“观音”形容观音岩。登岩俯视,但见群峰环伏其下,如千朵红莲簇拥一朵白莲,恰似诸罗汉伏于白衣观音莲台之下顶礼膜拜之状。这句既形象传神地绘出了观音岩俯观之景,又将首句所写佛寺的庄严肃穆之色,敷染得愈发醒豁。从章法上看,这一起笔虽为写景,但也将进山游览朝圣者那种新奇虔诚的心理刻画了出来。
颔联由写景进而叙事。出句再写登岩所见,俯视山下,众峰环伏,极目浏览,云海茫茫,在一片空翠的山气缭绕下,起伏流动,似海涛滚滚涌来,气势壮阔。对句由写景转而写全家人的游兴。“全家罗袜起秋尘” (李商隐《病中早访招国李将军遇挈家游曲江》) 一句,是诗人所本,曾广钧为晚清西昆诗派代表作家,对李商隐诗深谙熟知,故在此化用李商隐诗句,写自己全家出入高下,脚踏苍烟之状,显得十分自然。脚踏苍烟的描写,进一步将观音岩峭峰逼进,俯视万象,绘得如画一般,使人如临其境,如游其中。
以上两联一起一伏,一挺健,一壮阔,且衔接自然,很见功力。
颈联由进山游览转为写礼佛归去情景。“花侵马”、“月上弦”与“烧香愿了”、“礼佛人归”虽分属两句,但却互文见义,同写归途所见。“侵”,渐进、侵寻。“花侵马”三字写得极巧妙,山花遍地,信马踏去,本是马踏山花,诗人偏说花侵马蹄,既写出了归途中信马悠悠之状,又抒发了宝山中物与人亲近之感。一勾上弦月挂在天边,在满山野花的馨香中全家信马归去,心中满装着游山余兴和烧香愿毕的满足。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甜蜜而饶有韵味的南岳晚归图哟。
尾联关合全诗,抒发诗人归途中的遐想。一天的游赏,既饱览了南岳胜景,又了却了进香还愿之心,一举两得。一般游山者在此场合,或津津谈论所见所闻,或默默地回味游兴,而诗人的思绪却不同常人,由观音岩的美景和白衣观音形象的激发,此刻,他的思绪正随着奇妙的佛经传说飘去,他仿佛觉着自己乘海船,在天风飘引下,来到南海普陀山,在缥缈之中看见足踏千叶莲花的白衣观音,正在彩云中端详着人间。全诗以神奇的遐想作结,使意境更加迷人。末两联转合前两联,章法严整而诗意连贯,转得自然,结得巧妙,使全诗浑然无间。
作为西昆诗的倡导者,曾广钧的诗显得富艳精工,典雅凝练,章法严密,颇爱用典,但又因其学识渊博,才气横溢,所以在学西昆的同时,其诗又保持了自己惊才艳丽、浓中寓淡的特色,这一点,在晚清西昆诗派诸诗人中是别具一格的。这首纪游诗正好展示了他的创作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