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简《小园》原文+鉴赏

水影动深树,山光窥短墙。秋村黄叶满,一半入斜阳。幽竹如人静,寒花为我芳。小园宜小立,新月似新霜。

【鉴赏】

这首五言律诗以“小园”为中心,把园里园外的景象融成一体,表现了深秋时节山村幽深、静美的景色,读来形象感人。

全诗从时间上看,是从傍晚写到初夜。作者之所以要这样安排,是因为深秋时节的山村,本是一种萧索、荒凉的景象,气氛肃杀。但是,这些景象在夕阳和新月的映照下,却又会幻化出幽静深邃、优美动人的新姿,引人留连不已。作者正是抓住了这一稍纵即逝的时机,把小园置于夕照和新月的交替之中,通过生动传神的描绘,从而展示出它动人的风采,给读者以品味不尽的美的享受。

前三联的关键是“斜阳”二字。它虽然出现在第二联的末尾,但细玩全诗,却有着融贯一切的重要作用。傍晚时分,晴朗的天空余光返照,它那淡红、橙黄的颜色给整个山村抹上了一层诱人的色彩。此时,小园的一切,都因它而顿然增色,显得分外美好。你看,园中高树的影子倒映在池水中,在幻成金波的水中荡漾。四围丛山被夕阳照得分外明亮,它们透过矮矮的围墙在向园中窥视。园子里那满树、满地的黄叶,与村外相连,有一半在夕照中更加色彩斑斓。园中的修竹,就像袅袅婷婷的人儿,相依相傍,多么娴静美好! 深秋寒气中的花朵,也散发出淡淡的幽香,仿佛是在特别为我开放。这一切,构成了多么幽静美丽的小园!这六句,诗人不仅将园中的水、树、竹、花井然不乱地交织在一起,而且还将园外的山光、黄叶,与园内景色相融合,在夕阳的余晖中连成一片。这金色的夕照,使得小小山园盖上了一层薄纱,朦胧隐现,含蕴着深沉、静美的幽韵。

在这三联中,作者给静的景象赋予动态,让冷寂的小园充满了生机。“深树”本是静景,但倒映在微动涟漪的池水中,却荡漾而有了动感。“黄叶满”,不仅表明已非 “铿然一叶”的初秋,点明了深秋季节,而且也有纷纷下落的感觉,同样具有动势。“山光” 与小园相邻,似乎各不相干,著一“窥”字,就把它们巧妙地联系在一起,并且相互显得情态依依,增添了几多活泼的气氛。作者还采用拟人的手法,把园中的竹子比为“人”,这显然是受了杜甫《佳人》诗的影响,从“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中脱化而出。特别是“寒花”句,不仅赋予了花以人的感情,并且以嗅觉来陪衬视觉,在一片幽芳中,夕照从视觉上显得更加美好,也更加亲切,整个园中的一切景物,都富有不尽的情意,从中体现出作者对小园的难以言喻的深情。这一切,作者写得极其自然,好像全是客观描绘,像高明的画家,用淡淡的油彩,画出了一幅秋园夕照图,让人们自去欣赏,但在画图深处却满含着作者的一片深沉的情意,表露出对山村小园的赞美。

这首诗单看前六句,已经组成了一幅美好的画图,清新而又绚烂,如果接着这个意思再写两句,让诗意始终笼罩在夕照的余晖中,也未尝不可。但是,作者却并不这样处理,到最后一联,却出人意料而又入人意中地引出如霜新月,转换景色,在结尾处把读者带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前一句“小园宜小立”,既承上又启下,在“夕阳无限好” (李商隐诗句) 的黄昏时刻,作者被美景所陶醉,不禁伫立园中,依依不舍地观赏景色。在不知不觉中,夕阳渐渐隐没了,那淡红、橙黄的颜色也逐渐消退,而清冷、银白的月光却洒满了园中,给池水、深树、修竹、寒花等等,披上了一身新装。此时,那小园仿佛褪却红衣,换上了一身素雅的淡妆,这新的景色似乎比刚才更加迷人。不难想见,作者此时被新的景色所吸引,更加不忍遽然离去,他在园中伫立、徘徊,与天上的新月遥遥相伴。诗在这里结尾,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像半夜钟磬之声,清亮悠扬,而又余音袅袅。

全诗从傍晚写到初夜,从日光和月光的变化中,赋予小园以不同的色彩,充满了诗情的转换美。为了表现小园中这种迷离朦胧的色彩,诗歌在结构上也颇具特色。按照五律的规定,首联一般是散起,然后二、三联对偶,尾联散结。但这首诗一开始就是精致的对偶句,给人以精巧的感觉。第二联本该对偶,但却不对,似乎是任其自然,稍稍一放。第三、四联却又连用对偶句,而且尾联中前句连用两“小”字,后句连用两“新”字,对得更为新巧。透过这种精巧的形式,人们仿佛从中感受到了园子的精致小巧,而夕照和新月笼罩中的这小小的园子,它的景色就格外耐人寻味,而显得韵味无穷了。在这些方面,体现出了作者的精思巧构,可谓匠心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