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农《过小孤山》原文+鉴赏

古县萧条对岸开,大江行色榜人催。水风多处轻抬眼,浮出青山似覆杯。

【鉴赏】

小孤山,俗名髻山,兀立于江西彭泽、安徽宿松两县之间的长江中,山势峭拔,风光殊佳,恰似一柱直插天半,有所谓“吴楚雄关此第一”(清陈大章《登小孤山》)的称誉。由于语音讹转,又叫小姑山。

诗中没有直接抒情的言词,但断不可由此得出纯然写景的结论。融情入景,本是古人作诗的惯用手法,此诗亦不例外。且看首句:“古县萧条对岸开。”“古县”即指江南之彭泽县和江北之宿松县,两县夹江对峙,故曰“对岸开”。就写景来说,可谓笔带崚嶒之势。要见抒情,则须细心体味。“县”前着一“古”字,后边饰以“萧条”,绝非等闲之词。宿松县是汉初设立的皖县所在地(隋时改名宿松),彭泽县置于西汉高帝时。按说悠久的历史,应给两县带来繁荣才是,可当作者舟行至此,即目所见的竟是一派“萧条”景象,这同它们的“身份”未免太不相称了。不难看出,写景中隐含着作者吊古伤今的况味。既然两岸“萧条”而不堪入目,那就一任“榜人”(即船夫)努力摇橹,催促行程吧!经历过长途旅行的人,大概都有一种共同体验:沿途的景色倘若单调划一,便极易产生烦闷疲倦之感。长途旅行的作者,耳目之际老是“榜人催”赶之行色,恐怕也会恹恹欲睡的。次句背后所蕴涵的正是作者目无所适,意无所兴的倦怠情绪。正当作者闷闷不乐之时,他忽然发现船舷边风大了,流也疾了,不经意地一抬眼,只见波涛翻涌的前方,“浮出”了一座苍翠的“青山”,哦,原来那就是声名远扬的小孤山!你看它,多像一只倒扣着漂浮在江面上的绿色酒杯呀!读者在这描山摹水的诗句中,难道感受不出作者那澎湃不已的兴奋、欣喜之情么?由于诗中隐藏着作者亦忧亦喜的情感波澜,才使诗句于流走中见出起伏变化,而读者也才能因之受到感染,读至结句时,便会不由自主地同作者一起惊呼,一起赞叹了。

金农作诗,态度是非常认真的,曾自言甘苦道:“钟声断处攒眉想,日影趖(suo,指太阳跌落)时拥鼻吟。只字也须辛苦得,恒河沙里觅钩金。”(《冬心集》卷四《新编拙诗四卷手自抄录付女儿收藏,杂题五首》其二)这首诗也以炼字见长。如首句的“开”字,状两县夹江对峙的形势,就极有气魄,力量与李白“天门中断楚江开”之“开”字均敌。次句不说“长江”,而说“大江”,与“对岸开”呼应,见出江面之宽阔。在天气正常的情况下,江面宽阔则风平浪静,便于逆水行舟,于是才有船夫借此良机,用力荡桨,催促行程的景象。“催”字虽然下得较空灵,但读者不难想象出一叶小舟,疾飞江上的动态画面。用“多”形容风,也很准确。小孤山屹立江中,形成峡口。峡口易风,而风又不十分猛烈,故着一“多”字。结句的“浮”字,提炼得更是举重若轻,妙趣横生,既写出了作者“轻抬眼”时的意外发现,也化静为动,写出了“青山”似乎迎面漂流而来的真实感受。可谓“一字落下,境界全出”。当然,这里的“青山”与首句的“萧条”所产生的对衬效果,那又当归之于作者的艺术匠心了。

金农是清中叶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不光书、画能独创风格,自成一家,诗亦如此。这首《过小孤山》就颇有几分怪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