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而坚韧的歌者——读高维生散文集《酒神的夜宴》

孤独而坚韧的歌者

——读高维生散文集《酒神的夜宴》

作者:张光芒 刘伟厚

内容提要:高维生散文集《酒神的夜宴》体现出了作家对艺术独具特质的追求,从中可读出他对都市的抗拒,对乡土和自然的偏爱,对人性美和人情美的期盼。作家的这种文学选择在当下文学环境中是闪亮而孤独的,但同时也印证出了文品即人品的真谛。

关 键 词:散文 都市 自然 乡土

继《季节的心事》、《俎豆》、《东北家谱》等之后,散文家高维生的又一个集子《酒神的夜宴》出版了,这在当下文坛交响乐中奏响了一曲高亢而又孤独的音符,也是作家在散文旅途中给我们描绘出的另一个文学的景区。作者从东北的大山中旅居来到了黄河之滨,长白雪山的粗犷和纯洁,黄河之水的豪迈和凝重,共同滋养了他的文学的血液,再加之满族特有的血性,造就了作家傲立不屈、独具一格的审美风范。在当下这样一个浮躁的和丧失了诗性的时代里,随着人们经济意识的强化和道德意识的弱化,文学这只洁白的天鹅,已不再在晴朗的碧空里自由的飞翔,而是席卷进了消费文化时代的飓风里。美女写作、下半身写作、网络文学等,以其“图文并茂”强烈冲击着人们的文学的视域。然而作者的《酒神的夜宴》,在沉靡的文学创作中吹出了深沉的号角,以自我的文学素养,抗拒着香车美女式的诱惑,在一个后现代的语境中,他独自骑一匹自然天性的野马,在文坛上且行且歌。这是孤独的,同时也是神圣的,因为他不是同化在潮流中,去展示日神式的理智与光明,而是以自己的文格,在创作历程中,崇尚着酒神的意志和对美的迷狂。

作家在集子中首先展现出的是一种对都市现代生活的抗拒,同时,也是对乡村生活的礼赞。文章所透露出的对故乡的思恋,对童年生活的回忆,表现在审美方式上,则是对俗文学的抗拒和对纯文学的追求。传统文学的熏陶和乡村生活的浸染,使得作者的精神世界同城市人的物质生活方式和精神生活方式构成了强烈的冲突,并深入到主体思维的意识底层。这一切激发他抗拒被城市同化,去寻找超越现实的精神的家园,以自己独特的美学理想和审美趣味,寄托对古朴乡土和自然人性的依恋情怀。“坦克般的挖掘机碾压瓦砾,竖着粗大的刚齿横冲直撞,无情的破坏、摧毁。那片土地被钢筋、水泥浇筑,不可能从地下催生几粒生命的绿芽。”,“有人递过一杯茶水,方便杯被烫软,茶香弥漫,茶叶舒展。念文件的人有气无力地拉着尾音。”(《城市空间》)“马路上的出租车像旋转的陀螺……‘三联书店’,像灰姑娘躲在马路边上。”(《春雪》)在这里,没有乡野那绿色的生命,只有现代式的享受、马拉松会议……面对现代都市中的生活空间,及其精神上的荒芜,作者的心情是沉重的,态度却是明朗的,感受是忧心的和孤独的,抗拒之意却是坚定的。

与这种对都市的抗拒相呼应,作者表现出了对乡土式生活的偏爱。“一轮圆月升在空中,井中撒落温柔的月光。乡村的静夜,井水醒着,它倾听枣树的低语,虫儿的歌唱,母亲哄孩子入睡时讲述的古老的传说……”,“院门没有锁,在民风淳朴的地方,心灵是最好的门锁。”(《大地上的眼睛》)这里还有温馨的泥土屋,有闲适的老人,有红冠子的黑公鸡,比起都市的喧闹,是寂静而又宁谧的,作者在踏入了这片土地后感到的是自然的美和生命的美的和谐交融,拥有了禅的心境。对这种乡土的爱恋中,自然会引起作者对故乡生活、童年生活的回忆。作者将目光投放到山间的小路上那花轱辘牛车,那叮咚响铃(《叙说与歌唱》),回忆起童年的悠车(《亲情悠车》),回想起与兄弟戏耍时那江边的清晨,绿色的稻田(《坚守与抵抗》)。在这里,正如沈从文建造的“供奉着人性的希腊的小庙”一样,作者建构了文学上“自己的园地”。显然,他吸纳了张炜那种对乡土坚守的“野地”精神,虽然没有《九月寓言》中生命的野性与奔放,但却多出了一份恬淡与温馨。

在整个文集中,作家所采用的多是一种独语式的抒情,也许身居于喧嚣的都市,要保持内心的安静,所能做的便是在书房里用手中的笔流淌出自我的感情。作者对自己以前的稿纸、手稿,以前的信件等,都拥有一份独特的感情,如数家珍。除此之外,他还将抒情的对象投放到大自然中,对生命进行礼赞,从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能读出蕴涵于内的精神力量。因之,其写作的意象亦呈现出自然化的特征,如对荻草、白桦树、苇草、蝴蝶、麻雀、羊、老木船、鹅卵石等的生之力与生之美的偏爱和赞叹。自然才是点燃作家生命激情的艺术的时空,包含了作家的独特的审美意蕴,作家在和自然的交融中表现出了一种虔诚和热爱。面对自然,作者将它们“人化”了,赋予了有情感有哀乐的生命。古人“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着作者,“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自然的身上渗透着创作主体的审美文化积淀,呈现出超越物我的韵味。在这里,自然绝不是抒情的简单对应物,而是作家在经历了孤独的精神旅途后,信奉着康德的“灿烂星光在我上空,道德律令在我心中”的铭语,从自然身上,折射出了他对都市与乡村、人性与选择等的思索和对生命的感悟。

置身于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中,作家是孤独的,但与其说这种孤独是对自我的封闭,不如说是一种清醒,一种孤高。孤独是辨证的,在疏离了现代之后,便同时意味着对现代之外的无形的接近。所以作家在对乡土、自然亲近的同时,也对朋友和亲人有着挚情、坦诚和衷爱,对人间的真善美进行呼唤,同时也对那些以前的朋友变的相互吹捧、高谈阔论流露出无奈和冷淡。在《行云何处》中,和自己的朋友分别时“我没有多余的语言,伸出手我们用力握紧,这是最好的方式。”通过写朋友在分别时的苦痛的举动和心理,来折射自我内心的痛。在《沉重的飞翔》中,作者以“我想折一枝柳条做成柳笛,在长夜吹响”来表述对故乡、友人的无尽的思念。在《人物书写》中,对修车人、推销书的中年人、李医生表达了自己的感激和亲近感,讴歌了他们对事业的执著和对他人的真诚。作者所期盼的是友人的每一封书信,每一声问候……当作者进入了这样一个感情的世界后,他便不是孤独的,在其中,得到的是人情美和人性美的洗礼,来熨帖在现实中伤痛的心灵。《牡丹亭》中的“情”可以令人死而复生,同样,作者期盼着他所呼唤的“情”也能抚平伤痕与皱纹。

由作家在写作的倾向上,我们可解读出他对文学的态度:认真而虔诚。他对泡沫文学嗤之以鼻,对充斥现代流行语的文章不以为然,认为这是“在文学的森林里他们惨恶地挥动板斧,电锯,地毯式地砍伐,留下了一片惨不忍睹的场面”(《精神成长》),在他看来,“文学应该歌颂大地,歌颂大自然”(《反抗和质疑》),他所推崇的是传统文化所浸润的纯的文学,看重对经典的重温,如对张炜、雨果、鲁迅、托尔斯泰等人的作品的阅读。这本集子的语言多是朴实无华的,但也是诗性的。作家对语言的驾驭是成功的,坦诚中不见直露,绚丽中不见华贵,文字优美,同时也清新淡雅。文章之中,话语服从着心灵的真实、生命的真实,飞扬着诗意的美,印证出了“文品亦即人品”的真谛。当然,由于作家多是独语式的表白,一些文章中说理、说教气隐现,削弱了散文灵动的特点,略显沉重,但这也是瑕不掩瑜的。

作为一部文品、人品与辞采完美融合的散文集,《酒神的夜宴》根植于人文传统的忧患意识、严谨的生命姿态以及审美道路上坚韧的求索精神,体现出了作家人生关照的基本视角,对社会、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思考,既有着思想深度和力度,更不乏现实感和社会感。作者讲过,“作家是寂寞的”,但一朝拥有了读者的存在,他就不再是寂寞和孤独的。在当下的阅读环境中,正如徐迟在《瓦尔登湖》的译本序中所讲:“如果你的心没有安静下来,恐怕你很难进入到这本书里去。”因为这本集子和《瓦尔登湖》一样,也是一首“孤独的歌”。我们祝愿高维生能如他在本书的序言中所言:“保持朴素的心态,做一个勤劳者,到了秋天一定得到收获的喜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