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巢》原文及鉴赏

作者: 孟祥锡 【本书体例】

【原文】:

雏鹊有巢(1),维鸠居之(2)。之子于归(3),百两御之(4)。

维鹊有巢,维鸠方之(5)。之子于归,百两将之(6)。

维鹊有巢,维鸠盈之(7)。之子于归,百两成之(8)。

【鉴赏】:

喜鹊性巧,善于在树上筑巢,坚固完好;鳲鸠性拙,自己不能为巢,就强占鹊巢,并在那里孵雏,养育后代。古人对这种有趣的自然现象观察得很细,并由此引起一些联想。认为“鹊有巢”,同男子已营就家室,盖好了新房,准备把妻子娶过来,有某种类似之处。“鹊巢鸠居”,同女子嫁到男方,以男方为家,并养儿育女,也有某种类似之处。于是,《鹊巢》一诗,就由此起兴,写了一个贵族女子出嫁给一个贵族男子的全过程:迎亲、送亲、成婚。

这首诗的主题,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诗序》云:“《鹊巢》,夫人之德也。”并进而说:“国君积行累功以致爵位,夫人起家而居有之,德如鳲鸠,乃可以配焉。”然而我们反复诵咏此诗,却丝毫体会不出这“夫人之德”。本来,对鳲鸠一类的鸟讲来,无所谓德不德。所以,这种从“鸟德”上着眼的“表德论”,显然是不可取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牵强附会的说法呢?这是由于古人解诗常由于德化之教,认为《周南》是表现“王者之风”,《召南》是表现“诸侯之风”,因此解释《周南》中的篇什多称“文王后妃”,解释《召南》中的篇什则称“诸侯夫人”。可见,这种“表德论”是一种经说偏见。《诗蠲》说得好:“各前半章,要在句之下二字。其鹊与鸠不过以夫妇两性同居,故以为比,不取鹊鸠之德也。且经文已有居、方、盈字,而比德于鸠,尤属蛇足。”今之论者,如《诗经译注》认为该诗:“表现了古代的奴隶主贵族婚礼之奢华。”《诗义会通》也说:“鄙意止是嫁女之不歌,并无他义”。这些意见,都有助于我们对《鹊巢》诗的正确理解。

这首诗用了重章迭唱的形式。全诗三章十二句,每章前两句都由两个“维”字蝉联开头;后两句依次更换了两个字,由“居”而“方”而“盈”由“御”而“将”而“成”,渐次递进,巧妙地反映了“之子于归”的全过程。其中“盈”字用得更巧,原来空空的新房,现在来了新娘子。“成”,一字总收,女嫁男娶,婚典完成。“百两”,烘托了气氛,描述了迎亲、送亲、成亲的热闹场面。二、四句的“之”字煞尾,更使诗的节奏明快、欢畅。这种热闹的场景,欢快的情调,美好的意境,道出了歌者对这位女子出嫁的祝愿,也道尽了歌者对美好婚姻的向往与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