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壕吏·赏析·杜甫
作者:小丸子 时间:2017-05-01 13:38:56 我要投稿!
石壕吏·赏析·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 捉人。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 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 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春,郭子仪、李光弼等九节度使 率军六十万包围安庆绪于邺城,但因为指挥不统一,被史思明援兵打得惨败,郭子仪退守洛阳。朝廷紧急补充兵员,到处抓人,人民苦不堪言。这时,杜甫正从洛阳回华州任所。因途中所见所闻,写成了《三吏》、《三别》,本书选的《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全诗采用实录的手法,叙述了官吏夜 抓人整个过程,揭露了官吏们的强暴,反映了百姓们艰难的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广大人民的深切同情。
这首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前四句。写诗人投宿石壕村,傍晚官吏来抓人,老翁翻墙逃跑,老妇开门见官吏。诗文开始就开门见山,直入正题,点出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有吏夜 捉人”一句,是整个文章展开的依据,正是因为此,才会有后边的一系列事情发生。这里诗人没有说“招兵”或“征兵”而是说“捉人”,可见诗人没有半点修饰,真实描写当时情况,寓意诗人对此行为愤慨和批判之情。官吏们在“夜 ”里捉人,这个特定的时间,含意丰富,这表明百姓白天都藏起来,官吏白天抓不到人,就趁夜 里突然袭击,从白天到黑夜 ,官吏不断地抓人,抓人手段残暴,百姓的生活一天不得安宁。“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这两句中,老翁、老妇动作的迅速和有条不紊,表明这种捉人的事情经常发生,夜 里他们也高度警惕,一旦有响动,老翁立刻逃走,老妇周旋。
第二部分从“吏呼一何怒”到“犹得备晨炊”,“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这两句中“呼”和“啼”,“怒”和“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再加上“一何”两字的渲染,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吏”的横暴嚣张和“妇”的痛哭流涕的形象。“听妇前致词”一句承上启下,承接上文暴吏的怒呼,引起下文妇人的“致词”。从“三男邺城戍”到“死者长已矣”写了妇人三个儿子都在战场上,而其中已经有两个牺牲。老妇陈述这样一个悲惨事实,希望能够博得官吏们的同情,但是,老妇的诉苦无济于事,虽然文中未说,我们可以想象到官吏摔锅砸门到处找人的情形。官吏可能问,难道你家里没有别人了吗?再次逼问老妇,老妇于是说“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无人”“唯有”形成了矛盾,可见,老妇不愿说出,可能孩子哭,所以老妇不得不说,官吏发现了儿媳,老妇担心儿媳被抓走,说了种种情况,希望官吏高抬贵手,最后,老妇为保儿媳不让孙子饿死,便挺身而出自己去服役,至此,老妇的院落才恢复平静。
最后一部分(从“夜 久语声绝”到最后),写事情的结局,“夜 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这暗示着老妇已被抓走,儿媳在屋中低声哭泣。“夜 久”两字,表明了老妇不断向官吏哭诉、哀求的漫长过程。“如闻”两字,表明诗人也是通宵未眠,关注着事情的变化。“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最后这两句,充满深情,让人备感心酸。昨夜 老妇还 在,今天,就只有老翁一个人送别了,可以想象老翁的心情该是怎样的痛苦,使 人陷入深深的沉思。
诗人如实记录了整件事情的全过程,语言朴实无华,再现了那惊心动魄、悲凉 凄绝的场面,耐人寻味。
【后人点评】
明人陆时雍: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唐诗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