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李白
作者:小丸子 时间:2017-05-01 14:07:54 我要投稿!
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李白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 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慄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怳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 我不得开心颜!
唐玄宗天宝三年(744),李白在长安受排挤,被赐金放还 。第二年,他从东鲁向南游历吴越,写下了这首诗,留给在东鲁的朋友。诗人将梦境中的天姥山,描绘得虚幻而玄奇,恍惚莫测而意境开阔雄伟。
诗文可以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四句。诗文首先写到古代传说中的三仙山之一的瀛洲虚幻不可求和现实中的天姥山若隐若现,如若仙境。诗人在这里以虚衬实,暗示了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
第二部分(从“天姥连天向天横”到“恍惊起而长嗟”),详细地描写了诗人梦游天姥山的光怪陆离的景象。天姥山高耸连天,横卧云间,气势比五岳还 要挺拔,像要压倒赤城仙山,四万八千丈的天台山在天姥山面前,好像东南地势下陷,天台山顿时变矮了。诗人在这里用夸张的手法、鲜明的对比表现了天姥山的巍峨高大的形象。诗人接着为我们展现出了一幅瑰丽神奇的景色。诗人被越人的话吸引住了,一心想见一见天姥山,于是,诗人在夜 里飞过了明净的镜湖,接着又飞到了剡溪,来到谢公曾经露宿的地方,看到碧波荡漾,听见猿声啼叫。诗人在这里路程写得详细、清晰,并且丰富而生动,环境幽静而神奇,让人有身临其境之感。接着诗人穿上了谢公的木屐,一步步登上石阶。“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壑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他在攀登中,在半山腰中,看到了太阳从山海间升起,听到天鸡高唱报晓,这里诗人通过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写了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山景。接着诗人突然转笔,刚刚写完早晨,就又进入了晚上的描写,千岩万壑,山花迷眼,乱石倾倚,诗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穿梭不知不觉就感觉到了傍晚。这种急转直下的变化,更加突出了虚幻色彩,因为梦境本来就是一个个片段之间的连接,所以有时看似很突兀,而这也正是梦境中能见到的特殊景色,所以诗人写得也很真实。在暮色中诗人仿佛听到了熊咆龙吟,它们的声音之大能让山谷惊动,深林战栗。青云浓密像要下雨,水波舒缓被一层烟雾笼罩,这是一个多么玄幻而又幽深的意境啊。“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不仅如此,接着就是电闪雷鸣,山崩地裂。好玄幻而惊骇的场面啊。接着一声轰鸣,神仙洞府打开,于是诗人看到了仙境中的景象:“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天色苍青见不到底,日月照耀着金银台,“云之君”身披彩虹,驱着长风,纷纷来到。虎鼓瑟,鸾驾车,仙人多如麻,日月交辉,这是一个何等热闹繁华的仙人盛会啊。日月交辉,金银台相映,彩虹飘舞,长风飞扬,这是多么光彩耀人、辉煌灿烂的景象啊。诗人能梦见这样鲜活盛大的场面是与其在宫廷中生活多年和游历四方的丰富生活经历分不开的,正因为如此,诗人才能在梦中将场景写得这样丰富饱满而又异彩纷呈,充满浪漫气息。就在诗人陶醉在这繁盛的仙境中时,突然醒了。
第三部分(“忽魂悸以魄动”到“使 我不得开心颜”),诗人从梦中醒来,重又回到了现实。梦境破灭,让他嗟叹不已,没有了云霞间缥缈让人神往的仙境,只有眼前冰冷的枕席。诗人感慨“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饱含了对人生经历中酸甜苦辣的复杂情感。此时诗人只有“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寄兴于山水间,来抚慰自己酸楚疲惫的心灵。诗文好似到此就结束了,但是,最后,诗人又加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 我不得开心颜”,愤然表达自己内心的不平,点名了文章主题。诗人之所以向往仙境,是因为现实生活让诗人不得志,权贵争斗让诗人厌恶。这最后一句也抒发了很多怀才不遇人的心声。
这首七言古诗,诗人想象丰富,使 整首诗流光溢彩,奇幻飘逸,惊心动魄,雄迈豪放,充满浪漫主义色彩。最后一句让人振奋,表达感情明朗、潇洒、不卑不亢。
【后人点评】
清人沈德潜:一路离奇灭没,恍恍惚惚,是梦境?是仙境?诗境虽奇,脉理极细。(《唐诗别裁集》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