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金陵作文1000字
作者:华琳 时间:2019-03-01 12:01:01 我要投稿!
时隔一年,再度造访金陵,是晴天。宏伟的城墙包围着淡蓝色的天幕,江南的冬日寒风同样凛冽。
驱车前往中山陵,一路上司机唠叨着南京生活的酸甜苦辣,大意还是赞赏南京的。如今的南京城是第二层次的大城市——物价不低,房价高,生活快而富有节奏感,人民朝九晚五维持自己的生计——倒也不至于焦头烂额。
车上钟山,该徒步了。长江上的水汽与北方的冷空气在这里相遇,向钟山吹来不息的大风。朝阳中,一切都肃穆而祥和。山腰上仍不能看见中山陵,这给中山陵平添一份神秘。走上半公里,前方在树影间浮现出那标志性的大牌坊。更近了,中山陵巍峨的正门逐渐占据了画面的中心。巨大的三间四柱冲天式牌坊,巍峨沉静,上书“博爱”两个浑圆的大字。白色的牌楼上,天青色的琉璃瓦含着一口柔和的阳光。从这里,可以向上望见整条神道,缓缓地高举,指向山头上的白色陵门。陵门厚重,仿佛一块未经风化的白色山岩,将神道终止,通向陵墓的核心——碑亭、祭堂。
走这条神道是很费力的。看似平缓的水泥路漫长而光滑,让每一个参拜者不知不觉中已气喘吁吁。当终于来到陵门前,我的心情——虽然本不算太严肃——已经不自觉地严肃起来。
太阳已上中天,暖意从蓝色琉璃瓦上淋漓下来。陵门后是390多阶白色石阶——象征着3亿9千多万中国人民。循着这白色的阶梯瀑布向上望,是高耸的碑亭。层叠的屋顶,如簇的峰峦。亭下巨大的石碑,镌刻着“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的金色繁体铭文——字形瘦削清丽,但不乏力量。
祭堂坐落在最高处,俯视着碑亭、神道、牌坊与南京。端坐着的孙中山石像,仿佛一代审视天下的帝王,又如一个看世间炎凉的隐士,更似一位忧国忧民的文人。这就是他最后的归宿了吧。两旁的石壁上,用金色繁体铭文镌刻着他手书的中华民国建国大纲。这曾是一个伟大的尝试,承载着早已灰白的冲动和理想。
中山陵是孙中山的墓,也是中华民国的坟。105年前,民国诞生于兹,钟山下、长江上;80年前,城破于此,雨花台后、明故宫前;68年前,天翻于斯,雄师矛上、铁骑马前。中国百年的兴衰荣辱,早已铭刻进钟山的石缝里。中山陵里收藏的是孙中山的遗志,也是20世纪中国一段复杂的历史。如今,过错、罪恶或者是借口都已不重要。我们的经济和政治形势其实已经不受历史遗留问题的制约。中国如今也不存在主义的争辩、主权的震荡。南京就是这样的二线大城市,繁华、匆忙,养育着千万江南人和江北人。作为一个战场和舞台的南京,已经深埋在了这蓝色的琉璃瓦下。
然而,每当晴朗的日子,当落魄的学生或者旅人走在中山陵的神道上,也许他能在这冷绿色的山里,看见整个近代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