溪口古镇
作者:孙敏 时间:2020-09-09 12:32:08 我要投稿!
走进溪口古镇,这里粉墙黛瓦,风貌复古;这里钟灵毓秀,人才辈出;这里水通灵山,地望金衢;这里乡风淳朴,安居乐业,这里是人称“龙游南上海”的溪口古镇。灵山江从古镇中间穿过,两岸沿溪的街道店铺林立,自古以来是商贸集散地,是一个有着有着几百年历史的商埠。
紧挨着溪口老街的灵山江款款流动,源远流长,恰好将溪口集镇一分为二。灵山江两岸群山相连,草木蓊蓊郁郁,是小有名气的竹海胜地。这里水源丰富,川流不息,沿途孕育了上塘、沐尘、庙下、溪口、灵山、石廓、官潭、寺后等众多的集镇与村庄。
灵山江流域,更是龙游县历史文明的孕育之地。除溪口、灵山等地外,在与衢江交汇处的鸡鸣山、东华山、疑冢山一带,更有大量的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的古文化遗址发现。而龙游县城更是当年姑蔑国的中心区域,古称为“姑蔑城”。龙游的9座宝塔,从大山深处的沐尘开始,顺着江流曲折蜿蜒,就有5座沿灵山江分布,形成特有的风光带。得天独厚的山水风貌不仅让溪口人引以为傲,更让远道而来的人们留恋不已。古代著名戏曲家、文学家汤显祖在遂昌为官期间,曾经多次乘着小舟顺着灵山江来溪口,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如《题溪口店寄劳生希召龙游二首》,“谷雨将春去,茶烟满眼来。如花立溪口,半是采茶回。”汤显祖乘着往来的船只,来到太末,(公元前222年,秦灭楚,于姑蔑之地设太末县)吟诗驻首,“如花立溪口”清秀动人的采茶姑娘,采茶制茶美仑美奂的画面都留在了戏曲家的诗歌里。
溪口同样有着丰厚的人文风情历史。据《史记》《后汉书》等史书记载,在西周穆王为政时期,徐国的国君偃王为了保护百姓免遭敌人残忍屠戮,躬身率领数万民百姓向南移,南迁至龙游溪口这一带,于是溪口的灵山便有“偃王故里”一说。溪口也是“南渡名宰”余端礼的故里,他出生于灵山冷水,落葬灵山石廓,曾数度挺身而出,力解南宋安危。南宋状元刘章的故里也在溪口,从《偃王庙》一诗可见:“造化留神迹,山川妥地灵。一时捐玉几,千古享彤庭。仁义终难泯,丹心照汗青。”
溪口一带民间流传有“灵山豆腐庙下酒,铜钿银子出溪口”的俚语,据说当年乾隆皇下江南时,在农家品尝到豆腐和米酒后,曾御笔亲题“灵山豆腐庙下酒”。酒在乡里人心中的分量非同一般,在溪口,酒更能体现出一种传统的历史文化。酿酒可是这里的一件大事,每逢农历十月初十左右,每家每户便有“醉”意盎然的氛围。几乎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都乐在其中,所有人都一起忙开,有的人浸米、有的人蒸饭、有的人备曲......要经过一道又一道反反复复的工艺流程,人们始终不厌其烦,坚守传统手工工序,竭力酿造出最具风味的最有自家味道的糯米酒。农家人三三两两经常相邀相聚,两三杯一过,兴头一来,往往是酒令响彻云霄,喝到天昏地暗,喝出波涛汹涌,有时还不能喝出个心满意足,或者微醺或者大醉的乡亲,踉踉跄跄地被家人扶回家去,可心中仍旧是不过瘾。那时节,风味独特的糯米酒就像一首流动的诗,流进每家每户,把山村灌溉得醉醺醺的,盈盈的香气从这家弥漫到那家,总会给农家人带来几分温暖和与热闹。
“灵山豆腐庙下酒,铜钿银子出溪口”的俚语中也传承与记载着龙游这个商帮故里,不知多少美好的追忆与独特的价值。千年的古城,百年的商帮,让龙游这个县城蕴藏了无比丰富的人文要素。
自古以来,溪口是三乡一镇的商贸集散地,是唯一以县域命名的龙游商帮源头。早在明清时期,溪口因境内物产丰富而成为重要的商埠,是造纸中心兼销售市场。溪口镇交通便捷,区域优势明显,是浙西地区及闽、皖、赣等邻近诸省市通行浙东南地区的咽喉之处。溪口是个有几百年历史的商埠,浙西南山区的竹木材及制品都经溪口集散。
自小生活在灵山江畔的近代名人张葆灵也在溪口留下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他是一个思想进步的人士,在五四运动爆发期间,他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同时广泛联络进步青年,宣传进步思想,传播革命火种,他也带动了汪子望、吴雄、华岗等人走上革命的道路,把新文化运动的火种带到了龙游的土地上,让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熊熊烈火在龙游的土地上燃烧起来。
“骑着白马的不一定是王子,也可能是张葆灵”,当地人用这样的幽默风趣的话调侃早年曾参加过同盟会、宣传过文明戏的乡人---张葆灵,幽默的话语中,藏着一个有价值的故事。张葆灵在溪口时,时常骑着白马整日徘徊穿梭在溪口的山道之中,凝望、沉思。溪口是山区,毛竹繁多,适合桑树生长,他就在马背上反复琢磨着帮助家乡人致富的法子。为此,远赴日本学习桑皮纸的制作方法,他采用先进的工艺用当地廉价的毛竹、桑皮造纸。张葆灵的专注和坚持终使改良造纸传习工厂得以顺利创办,他选择了灵山江沿岸一个叫牛角湾的村子,创办了浙江造纸厂,成为龙游土纸生产改良的先驱。
灵山江畔的天后宫也曾是溪口香火旺盛的庙宇,据说每年的三月,香火最为旺盛,几天几夜的灯会都是为了纪念天宫娘娘的功德。老人们说,天宫娘娘本名叫林默娘,也叫天妃、妈祖,是东南沿海最为信奉的海神。她从小习水性,识潮音,还会看星象,长大后“窥井得符”,能“化木附舟”,一次次救助海难。每每风高浪急,樯桅摧折之际,她便会化成红衣女子,伫立云头,指引商旅舟楫,逢凶化吉。溪口的傅氏,祖上是从福建迁徙过来的。由于溪口集镇是沿灵山江而建,梅雨季节时常会有洪水爆发,溪流水位猛涨,傅氏子弟就出资把最值得信赖的海神娘娘请到了溪口,建立了天后宫,祈求家宅平安。
天后宫内的天后娘娘雕像彩绘描金,头戴凤冠,身披纱帐似的霞帔,身边还有两个童子,一个是“千里眼”一个是“顺风耳”。村民们过年过节都要给天宫娘娘换新衣,除旧尘。天后像面朝灵山江坐着。灵山江穿过溪口,两岸沿溪的街道店铺林立,以前,溪口人民主要靠山和灵山江吃饭,以水运为主,客商货物沿溪流来往,外出前都要到天后宫拜一拜天宫娘娘,保佑出入平安。
据当地亲眼见证过天后庙繁荣时期的老人介绍,天后宫是当时溪口镇上最巍峨豪华的建筑,有两个大门,正大门面朝灵山江,后大门朝着老街,大门一般不开的,只在接送天后像或者有极隆重的事时才会开。进大门后还有六七个小门,平时只能走小门,足以可见天后宫的威严。
天后宫的东厢房还有个花厅,花厅是接待贵宾的处所,花厅中央的吊楼是贵宾看戏的地方,视角正处于居高临下之势,一览无余,边厢房是戏班子的住所,准备戏本练习都是在此处进行,吊楼之间还有相连的天桥,这些通道连接把所有分散的阁楼连接在一起,也把戏子的卖力演出和听众的欢声笑语连在了一起。
但是在很长的时间内,不知何故,天后娘娘的雕像一直埋在尘堆里,还是近代村子整治过程中,才在断壁残垣中发现刻有“天后宫”字样的匾牌残样,以及刻有清乾隆丁末年的落款,才知道这是天后宫的遗址,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镇上选址电影院,在那个充满斗争色彩的年代里,天后娘娘成为封建迷信遭到排斥,在原址上建立起了电影院,如今电影院附近的旧址上老街已重新恢复,仿佛还是当年的店铺林立的繁荣样子。
如今天后宫只保留有部分建筑,厢房、边房、戏台,傅氏的后人居住于此,精美的木雕、砖雕栩栩如生,依稀可见当年的风貌,连厢房两边的紫色朱砂依然留有紫气东来的祝福。
天后宫辉煌的过去已不再存在,八字门厅、青砖地、戏台、吊楼、天桥、花厅、边厢房也已经不再辉煌,但她依然是古镇溪口经济繁荣的见证,历史的长风拂过,江流也滚滚向前,一切都无法回头,唯有向前。
现在的古镇溪口已抖露身上的尘埃,带着历史重新出发。
古镇,正焕发着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