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拾遗

我坐在漆色厚重的木案旁,一汪黝亮的墨汁惬意地躺在一台墨砚上。

黄昏时分昏糊的光线晕染在玄色的水面上。我向那墨砚望了去。一缕醇厚的气息充盈我的鼻腔,那坛神秘的水仿佛开始微微涌动,急不可耐地向我展示它的前世今生。

中国文明大概便是从这池水中开始释放它的奇香。

中华文明最为辉煌的发源时期当属于春秋战国。诸子并起,百家争鸣而争天下之势,辩民生之道。杏坛儒生,道子兴盛,儒学便是在这时开始了其在封建王朝独占风骚的统领地位。一硕原本晦涩的辰星在这时开始释放它蕴蓄的智慧。其后汉魏玄学,鹤氅宽衣飒飒,木屐放发遍处可寻其迹,潇然洒脱的学者正是在这时将目光的触角伸到了更浩瀚深远的宇宙万物。再后来,唐佛宋哲元武将这份历经历史厚重洗礼的思想推到一个理论的巅峰。梵音寺宇,讲坛塾舍,于秋暮春晨中,袅袅不绝地弥漫在那个鼎盛时代的天宇。

悠漫的阳光晒成的竹宣上,一撇一捺的墨色字迹,或遒劲豪放,狂荡不羁;或工整细腻,婉约而成。一寸寸痕迹娓娓道来古人的审美与意识形态。宋词唐诗,一道道题写山水人间,用苦泪酿成,挥毫而下的字句,刻在历史的竹简上,传诵千年,永不漫漶。名著典籍,宋词元曲,一部部穿越历史的灰埃,拄着桃木杖倚,俯身向世人道来文人编织的“纸上荒唐言”,青瓷铜盅,一笔笔刻画光阴的履历,携着远古旷远神秘的气息与喉音,或浊重,或清朗,或简,或繁,稳重地立在墨案上,端详着纸上浸染的人文世界。

中华文明是浸泡着匠心文思的传承文明。

文明所带来的思想浸泡着每一个国人的灵魂。无论是“中庸之道”,还是“仁义之心”;无论是“自强不息”,还是“厚德载物”。每个诞生的中国人一落凡尘,便潜移默化的受到这些文明的陶冶。无疑,中国文明在古时是世界文明的一颗绮丽辉煌的明珠,甚至可以与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媲美。但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的同时,文明的步伐也会时不时迈出发展的轨迹。

先说始皇帝焚书坑儒,专制政权在此时便一点点磨灭人的意志。在小农经济的中国古代,在专制压迫下,千百年来文明形成的习性成为国民斩不断的劣根。愚昧,散漫,盲从之类的事比比皆是。儒家在以“仁义礼”的行为举止统领中国时,“三纲五常”也在慢慢变成人们思想的枷锁。再说清朝自封天朝盛国,在西方工业革命轰轰烈烈地追随历史发展的脚步时,我们还在盲目的沉浸在五千年灿烂文明的满足中。我们暂且不说清朝败家,追根溯源,是本国文明骨子里的傲慢与不自信。后来知道自己落后了,便开始盲目仿效,在不符本国实际情况下,擅自拽着国人的辫子去追赶西方的脚步。文革破灭的文化资源,遗留下来历史的阴暗面,都毫不客气的批评了中国文明劣根残留的现象。中国文明在历经五千年时间洗礼后,无论如何,都应是须眉皤然的老者形象,骨子里却有着轻躁无常的幼稚性情。

所以说,一个成熟的民族所具有的文明应是理性的,谦逊的,自豪的。中国文明仿若远古的蒹葭河流汩汩而来,携着盛世的芹香,来到我们身边。当下最重要的,不是盲目的沉醉于已逝的辉煌中,真正的文明,需要不断地注入新鲜的活力来延续它的血脉。我们需要做的,不是一味的传承,须知能让文明焕发其真正生命活力的,是去其糟粕,取之精华,加之以不断的修饰,来形成我们这个时代的文明。

我抬起头,星子已眠了许久。

我有时会想:现在我头顶的那轮陈旧而迷糊的圆月,是否和五千年前,戍楼上的那轮月,是同一副模样。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