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寻常路 作文2000字
作者:李小马 时间:2019-04-22 12:27:14 我要投稿!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纵然生得好皮囊,原来腹内草莽。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孤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可怜辜负好韶光,于国于家无望。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这是众人对贾宝玉的评价。由此,一位“纨绔子弟”“不问世事”的浪荡公子形象定然浮现于读者的脑海中。诚然,从贾宝玉的种种行为看,“草莽”“潦倒”“无能”等词语,于贾宝玉而言,的确如此。因此曾有人断言,曹雪芹描写贾宝玉,是曹雪芹诚心的劝诫,“莫效此儿形状”。
而我要说的是,贾宝玉用它的一生,为千年来在封建文化缸染下变得日益虚伪而精明的中国人活出了一种新的可能,一种亘古未有的高贵而赤诚的姿态。正如海子《太平洋上的贾宝玉》一诗所言:
从山顶洞人到贾宝玉
用尽了多少火和雨
贾宝玉的存在是一种人的进化,从肉到灵、从物质到精神的超越。他是尼采口中的“超人”,是李贽口中“绝假还真”的孩童,是庄子笔下的至人、神人、圣人。
我并不认为贾宝玉是一个“愚顽潦倒”“不肖无能”之人,我相信,曹雪芹是也一定不同意的。相反,如警幻仙子所言,贾宝玉是“天分高明,性情颖慧”的。“诽谤”一词便道出了所以然。
在那个极度腐朽的封建时代下,贾宝玉受到了太多诽谤。太多的嘲笑和劝诫,太多的责备和不理解,使得他孤零零存在于这世间,不过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便是贾宝玉最真实的境况遭遇。但是,他虽然在封建时代下遭受了讥讽和诽谤,但却依旧不屈不挠,勇于坚定内心。
在当时的社会中,“读书——考试——做官”之路似乎是天下男子人生必经之路。可是在贾宝玉这里,这种永恒被打破了。在人生追求上,贾宝玉从不在意与所谓功名利禄,他追求的仅是人之为人的人性和情感,一个真正将人放置于人位置之上的人。
作为生活在腐朽的制度之中,尤其生在如贾府一样的大户人家之中,读书致仕此类事情必定是贾宝玉这样的贵族公子哥所经历的。但贾宝玉冷眼旁观地看着自己身边的人一个一个为了做官,为了建功立业,前仆后继地跳入封建的陷阱之中。他骨子里的性情注定他无法按照那个时代,那个家庭的期望去实践。他无视贾政歇斯底里的劝诫,《四书》《五经》之类死板固执的一概丢开手。他厌恶学堂中满口“之乎者也”的迂腐老先生,悲悯地同情着这些正在走向社会深渊的同僚。
且看那利欲熏心的贾雨村,从一个老实巴交的读书人,到后来奸佞阴邪的奸雄,一副可憎可恶的嘴脸,浑身散发着在明清科举应试之下恶臭浑浊的气味。在贾宝玉的眼中和心里,他真正鄙视他们这类“读书人”,认为他们不过是“沽名钓誉之徒,国贼禄鬼之流”。
在当时受腐朽的思想的社会大环境下,贾宝玉认为的所谓去追求现世社会的安乐和幸福,而放弃那些虚无缥缈的做官的梦想的想法,无异于当时抨击人们内心的时代最强音。他无法理解一场官方考试为何引众人趋之若鹜,使人们丧失对生活的理智;无法理解一部仅仅表达朱熹自身感受的“读书笔记”,为何会如此受到统治者的“赞誉”和追捧;无法理解宋明理学本身宽阔广博的思想,如今却被禁锢,丧失了本来的意义。他一生只为追求片刻心灵之通慧,体会女儿们天真烂漫的感情和来自生活、自然带来的最真切、最深刻的美的感受。
因而,这一切的一切,贾宝玉最为一个新的时代人物性格中饱满热情的人性和人情。一句“春恨秋悲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便可引起他无尽的叹息;一句“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忆起往事,感叹世事变迁,时移世易,一切美好的事物也将不复存在,不觉便落下泪来;在柳五儿被冤枉为贼后,贾宝玉主动挺身而出,替柳五儿承担“罪名”,并查明真相,还五儿清白;在金钏儿的祭日上,贾宝玉不顾众人嬉笑玩闹,只身前往祭奠金钏儿。
在整部《红楼梦》中,最为人印象深刻的便是书中形形色色的女子。上至贾母、王夫人等身份尊贵者,下至芳官、龄官等低贱的女伶们。
然而,在整个中华文化史中,女子似乎一直是备受冷落和偏见的对象,男尊女卑之观念也一直蒂落于人们的思想中。可怜“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晴雯,一个如此美好的女子,只稍有些个性,稍稍标致些,便落个被驱逐出园,最后不得善终;可怜一生安分守己的尤氏二姐,因贾琏的一时贪念,最终惨遭抛弃,吞金而死,无人怜惜。对于传统的“三纲五常”和男权社会下,女子也被当作工具。一个女子,终其一生,便是生儿育女,相夫教子,毫无社会地位可言。
在贾宝玉的眼中,他尊重每一位女性,认为女子也应有自己的思想和地位。警幻仙子曾评价贾宝玉乃天下古今第一意淫人也。他曾说出“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实是打破了当时可怜可怖的男女之观念。也是一种“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他厌恶男子整日追求功名利禄之心,和浑浊不堪之性情,认为女子便若“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之美好。在丫头们受了委屈,无处倾诉时,贾宝玉丝毫不顾及少爷身份,以朋友和知己的心态静听丫头们的难处,从不责怪半分;在二姐姐迎春归家后,贾宝玉听得迎春在孙绍祖家所受委屈,不觉露出痴性,悲痛大哭一场,心疼二姐姐的遭遇。
其中,最令人动容的便是宝黛追求爱情的态度。在当时的时代,没有人懂得贾宝玉究竟在想什么,除了林黛玉。在贾宝玉的爱情观中,没有“父母之约,媒妁之言”的传统婚姻礼节;认为两个相爱之人本应该在一起,而不是去追逐所谓“金玉良姻”的胡言乱语。贾宝玉这种自由恋爱氏的婚姻观,无异于对当时人们的思想形成了巨大冲击,使无数后人在阅读时感到无比新颖和新奇,原来在几百年前,也曾有过一颗巨星闪耀,叩响了人们沉睡的心扉,带给他们以震撼。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是他豁达的生活态度;“酒徒一一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是他不羁的灵魂;“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是他无尽的叹息。
贾宝玉似乎是去探寻了一条从古至今无人发现的道路,于是成为了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