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葵花》读后感120字

【在苦难中感受友善】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的人的苦难,苦难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苦难的风度,长大才可能是一个强者。”

——题记

第一次读曹文轩的作品,便被他的文字吸引住了。跟随着他纯净的文字,走进了《青铜葵花》。该书生动展现了困境之中普通劳动人民善良、纯朴的优良品格,热情赞美了根植于中华民族感情深处的人性美。作品情节跌宕起伏,场景自然清新,文笔优美纯净,情感真挚深沉。

城市女孩葵花跟随爸爸来到了一个叫大麦地的村庄,孤单寂寞的她认识了一个同样沉默寡言而且不会说话的乡村男孩青铜。爸爸的意外死亡使葵花成了一个无依无靠的孤儿。经过艰难的抉择,贫穷但善良的青铜一家认领了她,葵花和青铜成为了兄妹。在粗茶淡饭的生活中,一家人为了抚养葵花费尽了心思。青铜和葵花一起度过了困难但快乐的日子。当爸爸的朋友把葵花带回城市时,脑袋里不舍的情感竟然使青铜下意识地开口大叫道:“葵---花!”。

这本书表现了孩子、朋友之间的友谊,家人之间的亲情和人与人之间的爱,还反映了乡村孩子童年的苦难生活。曹文轩以悲悯、高雅的情怀,将在特殊岁月、特殊境遇下一对农村少男少女刻骨铭心的至纯至爱,描写得回肠荡气。永恒的人性光辉与睿智的审美表达,面对苦难的顽强抗争以及温润灵魂的美的追求,使《青铜葵花》成为高扬“以善为美”美学旗帜的优秀之作。作品写苦难――大苦难,将苦难写到达深刻之处;作品写美――大美,将美写到极致;作品写爱――至爱,将爱写得充满生机与情意。

而今天生活富足的我们,也许已经失去了于痛苦中感受美的机会,《青铜葵花》无疑是给我们城市孩子展示了另外一个世界,发出了另外一种声音。它让我们知道,生活中处处有苦难,而苦难中也含着更动人的美。虽然青铜一家过得很清贫,有时连饭都吃不饱,他们的生活跟我们比起来,真是差太远了。我们可曾感受过青铜为减轻家里负担把自己穿的芦花鞋也一并卖掉的寒冷?我们可曾感受过葵花小小年纪孤身一人来到江南捡银杏的无奈?我们可曾明白奶奶拖着虚弱的身体依然去采棉花只为青铜葵花有一床温暖的被子?为了减轻家里负担,葵花放弃了心心念的拍照,特意考不好以让父母同意自己退学。生活在当下的我们怎会体会过这些。苦难的日子里,人性的友善之美显得格外闪耀。

岁月维艰,爱弥珍贵,正是人性的至爱成为支撑人们战胜苦难的力量。

家事国事天下事,青铜家似乎也反映了一个国家。从日本侵华战争开始,中国在短短几十年的时间里经历了多少苦难啊:文化大革命、唐山大地震、5.12汶川大地震、青海玉树地震、东方之星翻沉······中国人民哪一次不是越挫越勇?中国人民在一次次的灾难中,又重新站了起来。而每一次,我们都凝聚了比之前更多的力量和信心,这个民族,在灾难中,在痛苦中,在艰难中,日渐壮大!整个民族,像是一个大家庭,家人间互相帮助,互相关心;整个民族,又像是像青铜那样的小家庭,虽然艰苦,却那么温暖!中国人在苦难之中,也收获了人性友善之美。

罗曼.罗兰说过欢乐固然值得赞颂,痛苦有何尝不值得赞颂。在一个人的一生中痛苦是无法避免的,没有一个人的人生路是平平稳稳的,或多或少都会遇到一些坎坷。当某些苦难来临时,我们只能毫无风度地叫苦连天,我们只能手足无措,不堪一击。有些苦难,其实是我们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无法回避的元素。我们要成长,就不能不与这些苦难结伴而行。虽然这样我们生活不如意,但我们有乐观向上,克服困难的精神,让人感觉我们生活得很快乐,那是精神上的美。

凡是不能兼爱欢乐与苦难的人,便是既不爱欢乐,也不爱苦难的人。凡是能体味欢乐与苦难的人,方能懂得人生的价值和离开人生时的甜蜜,方能感受人生友善大美。

中国少年,应与苦难一同成长,体会人生的大爱大美,体会核心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美。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