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1000字
作者:江未悦 时间:2018-07-25 18:17:48 我要投稿!
【第1篇】
《每个人都是一座城》
一口读完这本书,我便不得不承认,沈从文先生写的东西是有魔力的。《边城》就像一部诗化了的小说,沈先生用清新隽永的文字描绘出一副明媚秀丽的风景画,使人如置身于小城的山光水色之中。
湘西小城的至美与小城人民的正直朴素,让我无法不去了解沈先生。沈先生生在湘西,长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情怀。于是,先生用他的“湘西情结”、充满柔与活泼、充溢着水的灵性的笔触勾勒了湘西人民生活特有的一面,回荡着对故乡的热爱与眷恋,演奏出一曲温婉的田园牧歌。
《边城》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片未被世俗所污染的净土,那里有一群善良之人,人性美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但是啊,小说中的人物仿佛都过分善良,都太替别人着想,所以,就酿就了一场凄美的爱情悲剧。大老与二老的爱情之争在我看来十分温柔,他们都不愿意占对方便宜——即便是争,也要争的公平大方。他们各自努力,想要得到翠翠的认同。可就在天保看到自己的命运后,他毅然的放弃了,将希望留给了二老,独自一人踏上了航程。但所有人都没有料到,天保在出航的过程中竟不幸葬身海底。傩送因为哥哥的逝世,最终并未再向翠翠走去,而是选择离开小镇远行。无知天真的翠翠只能孤单地等在渡口,等待心上人有朝一日向她招手。“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先生笔下的这座边城远离了喧嚣与纷扰,只留下宁静与质朴。小城里有悠悠的河水,有隐隐的青山,有淳朴的人家。这个被人遗忘的小城,如同世外桃源一般,有最美的风景,有浓烈的人情,有纯真的爱情。可当时的湘西却已经变得冷漠、自私、懦弱。先生失望、纠结,在这种情感的催促下,他完成了《边城》——这部“牧歌”式小说。这是先生心里的边城。
那我们心里的呢?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沉默的、质朴的城,可是它是否还在?它是否在日复一日地波涛汹涌中早已面目全非?它是否在岁月的洗刷中被侵蚀得破烂不堪?希望它没有。
每个人心里的那一座边城都是一个世外桃源。它不受沾染,静静地立在你心底最柔软的地方。而你,也在默默地守护着这一座城,为人处世不卑不亢,不急不躁,温柔细心的对待他人,用笑容温暖他人。你心中的边城依旧完好,一如你的初心。
但有的时候,经历了太多的世态炎凉,尔虞我诈,边城渐渐被腐蚀,被风化,在风雨中摇摇晃晃,满身漏洞,不堪一击。这时,你也同心底的这座城一样,变得世俗,丑陋。
每个读过《边城》的人,都在向往着这个“边城”,殊不知,边城就在他们的心里,只是因为他们自己的粗心大意,那一座边城已经消失不见。所以,守好心中的这座城吧,它是你的信仰,它是你的化身,每个人都只有一座城,每个人都是一座城。
【第2篇】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读《边城》有感
人说“地灵人杰”,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而只有湘西这样山清水秀的地方才能养出沈从文这样的作家,也只有这样的地方才可创造出如翠翠般纯粹清洁的灵魂吧。
翻开《边城》,走进如诗般美好的世界。远处小溪,流水淙淙,环绕着一座白色小塔,白塔下的人家中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条狗。茶峒风光,正如女孩的名字般翠色逼人,美好清灵。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女孩翠翠有着悲惨的身世,是父母爱情的结晶,在爷爷的宠爱下,在青山绿水的呵护下,她的眸子清明如水晶,为人天真活泼,是爱与美、人性与人生优美的极致,更凝结了作者对湘西文化的无尽伤势与眷恋。
《边城》的语言有着独特的风格,平淡、朴讷、抒情。以闲淡般亲切平和的语调,叙述着乡间的人情百态,寄托了沈从文对湘西下层人民不能自主地把握命运,一代又一代承继着悲凉的人生命运发出了深深感叹。在茶峒小乡中,民风淳朴,友邻和睦,在这样一个地方,正是实现了古人所说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茶峒之美,湘西之美,不仅体现在风景之美,更体现在人性之美。茶峒小乡中,以摆渡为生的爷爷拉渡船却从不收钱,一心只想着给予人方便,在路上遇见人也可大方地与人饮酒不计较。而城中的其他人也不存任何私欲之心,端午佳节无人同乐,热情洒脱,溢于纸上,让读者心生向往。就连楼上歌唱的妓女,也被描绘得有血有肉、有情有义。人们总说,爱情是自私的,而在边城中,即使傩送和天保同时喜欢上了翠翠,却也没有因此而决裂,反而心平气和地约定以唱歌的方式公平竞争,这样的豁达与旷然在现实中有谁能做到呢?
这便是沈从文先生带给我们的他的边城,一座沉默的城,一座质朴的城,一座宿命的城,从开始到结束似乎都在默默的隐忍着什么。翠翠,这个像观音一样的女孩子,她就是这座城的化身,从恋上了那个在梦中可以用歌声将她带到很远地方的人儿开始,她便选择了沉默,虽然内心起伏不定,表面却始终如一。文中的结局疼爱她的祖父在雷雨夜里去世,天保淹死,白塔坍塌,默默相爱的青年恋人离去。翠翠依然重复着母亲的命运,惟有等待,“那人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会回来。”
在如今这快节奏的现代世界,重读《边城》,能让我们再次领悟到,身为一名中国人,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对于古老民族血液中的淳朴与善良,我们怎能摒弃?
山清水秀,人民和乐,这一幕幕都与陶渊明笔下描绘的世外桃源所重叠,那是陶渊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只存在想象中,可遇而不可求。如今又何尝不是?一栋栋林立的高楼大厦,冰冷的钢筋水泥,把曾经古老却淳朴美好的生活方式,人与人之间纯真纯洁的爱禁锢在牢笼中。再读《边城》,我们是否该呼吁民族的民德与人格何人来重建?纵然环境再美,还是否能延续一方水土一方人?
【第3篇】
淳朴至诚 人间至善
一读《边城》有感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中国,亦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国家,许多文人雅士为它写下了许多名作。而我,却独独对沈先生笔下的《边城》情有独钟。
读《边城》,不只是视觉上的享受,更是心灵上的感受。书中弥漫着满满的湘西文化,沈先生用他手中的笔给我们留下了一个诗意般的世界。“身在山中不见山,山前行客未能闲。何人水墨秋毫外,十里湖西尺寸间。”这是胡寅先生眼中的湘西。沈先生笔下的湘西不也是如此吗?大自然的“清”和“静”使得他将自然和文字融为了一体。淳朴至诚的人情风貌,一段伤情却又牵动人心的爱恋,又无不让《边城》再上一个境界。读《边城》,让我的心灵找回一种平静,我愿意自己生活在沈从文笔下的唯美山西小城。
“喜见淳朴俗,坦然心神舒。”我爱边城具有的古韵,因为我们能从这方纯净的世界得到淳朴的感染。翠翠,她的爷爷,爷孙儿俩相依为命,靠渡船为生。翠翠常要爷爷唱歌给她听,而爷爷又粗又哑的嗓子唱起山歌来却又显得那么质朴、那么憨厚,总逗得在一边和黄狗玩耍的翠翠开心地笑,他们在村风淳朴的地方快乐地生活着。沈从文先生给我们描绘的美丽的世外桃源,那里纯朴的民风是我们现在的霓虹闪烁的大都市里没有的,我们内心深处追求的纯净世界不正也是如此吗?现在一些文化遗产的翻新重建,却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破坏了原有古韵中的民风,过多的人工修饰弥补不了这一份缺失的纯粹。让我们体会到自然所带来的舒适,方为淳朴至诚。
“上善若水,大爱无疆。” 善,乃天下人所具有的本性。在我眼里,爷爷的慷慨大方是一种善,翠翠依恋爷爷是一种善,傩送二老朴实真挚是一种善……他们,都诠释了“人间至善”这四字的真意。读《边城》,让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三国时期的陆绩。他在六岁时随父亲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他们,陆绩却偷藏了两个橘子在怀里,临行时不小心被袁术发现,继而被其嘲笑一番,陆绩却答:“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带回去给她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便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讶。 百善孝为先,“善”字,在他身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善,似一股清泉,又似一缕清风,能给人带来一丝温馨。善的课程中,包含着仁爱、宽容、感恩、友谊、尚礼、诚信、责任、尊严、合作等主题,包括着自由、平等、人权、民主、法治、正义、和平、爱国等思想。《边城》给我带来的启发,就是做一个感情丰富、知恩图报的人。其中的每一个善良朴实的角色,不正是培养我们美好心灵的活素材吗?通俗来讲,一个人,应该具备这样的素质,应该被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的东西所感动,并随时地把这种感动调动起来,化作一种力量。让我们如水一般泽报万物而不争名利,尽善尽美,方为上善若水。
唯美湘西,领略中国传统; 淳朴至诚,写下人间至善。读沈先生的《边城》,领略唯美湘西下的传统文化,体会边境小城的人间至善,感受视觉与心灵的洗礼,让淳朴、至善之花在人间绽放,终会看到更美好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