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读后感1500字

【第11篇】

诗曰:

攻敌无备方致胜,

出其不意可成功。

久攻不下寻捷径,

孙策兴吴取固陵。注1

晋国正卿赵简子,

巧施妙计选贤能。注2

南宋名将韩世忠,

神兵天降制曹成。注3

孙子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

意思是:攻击敌人没有防备,突袭敌人意料之外。这是军事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传布。

就是说:攻击对方无备之时,就能令对方措手不及,节节败退。这比攻打防备严密的阵营显然容易得多。在战场上讲究的是战术高明,最终目标是克敌制胜。所以说,攻敌于无备之时,是一种高明的战术,是军事家制胜的秘诀之一。

注1:

公元一九六年,孙策派水军攻打钱塘江南岸的固陵,屡攻不下。他的部下孙静向他献计:「王朗在固陵防守很坚固,不宜正面死攻。离这里几十里的查渎有条路,可以迂回包抄固陵。你给我一支兵队,我从查渎那边围攻,给他来个『攻其无备,出其不意』,肯定能取胜!」孙策一听有理,就派兵给他,依计而行。同时,下令军队弄来数百个大缸,盛满水,给人以准备长期作战的感觉。到了夜晚,还命令军队多点灯让敌方以为孙策的主力还在原地。当孙静的部队突然出现在固陵附近的高迁屯时,王朗大吃一惊,赶忙派周昕率队迎战。然而周昕不是孙静的对手,很快战败。周昕一死,不久,固陵也就陷落,会稽一带便被孙策占领了。为东吴的建立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对方毫无心理、物质种种的准备状态下,给予迅速的攻击,为战略的一种。同理,生活中唯有时时刻刻保有高度的警觉心,才能面对突发的事故。

注2:

春秋末年晋国正卿赵简子,执掌军政大权五十余年,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晋国逐渐强大起来。晚年时他要在长子伯鲁和次子无恤之间选取接班人。但是谁更贤能呢?有一天,他拿出两块竹简对儿子们说:“这是我对你们的教诲和要求,还有为人处世的道理,你们要牢记。”此后再也不提不问。三年后的一天,他突然把儿子叫过来,说到:“三年前我要你们记住的内容还记得吗?伯鲁先说说看。”伯鲁慌了手脚,原来他当时就背下来了,可是三年来父亲再也没提起此事,他也忘得差不多了。他只好说:“当时背了,现在忘了。”当父亲问起竹简时,他说:“忘记放在哪里了。”而问到无恤时,他不但一字不差的背下来,还从衣袖内拿出了竹简说:“父亲的教诲,儿子不敢有片刻疏忽。”赵简子大喜过望,遂立无恤为接班人。

注3:

南宋名将韩世忠是勇敢忠义的抗金英雄。他曾经亲自率领八千水师扼守镇江,断绝金兵退路,在黄天荡与金兀朮的十万大军对抗四十八天。当时广西贼寇曹成带领叛众盘踞在彬州一带。韩世忠带领部队回到永嘉驻扎休整,曹成闻讯,便不放在心上。一天,韩世忠突然带领军马从信直直接到达豫章,在江畔立起几十里路连营。曹成大吃一惊:神兵天降,措手不及。眼见被围,走不了、打不过,无所适从。正在惶恐之时,韩世忠派使者劝降,晓以利害。曹成绝处逢生,只得投降。这样,韩始终不费一兵一卒平定了广西贼寇。同时收编了八万降卒,增强了抗金的实力。 

【第12篇】

诗曰:

    五火之变须应之,

    灵活机动取胜时。

    两军对垒拼实力,

    将领指挥斗心智。

    开疆拓土跨关隘,

    赵武灵王改军制。注1

    拟诏警醒明武宗,

    一箭双雕大学士。注2

孙子曰:“凡火攻,必因五火之变而应之。火攻于内,则早应之于外。火发其兵静而勿攻......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

意思是:凡用火攻,必须根据这五种火攻的变化以决定适应的办法。从敌营内部放火,就要及时派兵从外部接应;放火以后敌军仍然保持安静的,敌人可能已经有所防备。应该等待一下,不要急于进攻......军队必须知道这五种火攻的变化,要预测起风的时间、风向、风力、持续时间等等,随时观察气象的变化。遵守这条规律来放火,同时要防守敌人放火焚烧我军。

就是说:孙子用火攻这种方法告诉我们:在战场上敌情不是一成不变的,我方的应对策略就不能一成不变。敌变则我变,根据不同的情况,制定出相应的、有助于取胜的策略,才能把握主动,最大程度地赢取胜算。两军相对,一方面是实力的比拼,另一方面是智力的比拼。战略战术与军事实力一样重要。只有制定出高明的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才有足够的机会赢得胜利。

注1: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故事给后人留下许多遐想的空间。赵武灵王执政以后,发现很多弊端。首先在军队作战能力上,他发现“胡人”更有优势。于是他提出要改革军制:重新调整军队编制,将步兵改为步兵加骑兵,以适应山地、平原的战争;士兵脱掉沉重的铠甲,换上轻便的“胡服”,一身短打扮,以利于行动。面对守旧的群臣,他耐心地说:“时代不同利益有异,地方不同器物有变。阴阳变化途径不同,四季气候都不相同。这是最浅显的道理。所以,要适应时势变化而不被时势所牵累改革兵制而不被旧的兵制所约束。先君襄子执政时,与胡人接壤的边境只能筑城防守,取名‘无穷之门’,启示后代开疆拓土。可是现在我们穿着沉重的铠甲,手执过长的兵刃,怎能越过险要的关隘呢?”说服了大家以后,赵武灵王率领穿上胡服的骑兵,轻装前进冲出“无穷之门”,跨过无数险关狭隘,开拓了方圆上千里的疆土。

注2:明朝武宗正德年间,秦王请求朝廷将陕西边界的一块地方封给他。收取了贿赂的大臣帮他说服皇上。明武宗命大学士草拟诏书。大学士们左右为难:拟诏就会遗患无穷;违逆皇上会有麻烦。聪明的大学士梁储应承下来。他写道:“从前,太祖立下遗命:陕西边界的那片土地面积大而且肥沃,不能封给藩王,恐其因富庶而骄纵,再多养门客和兵马,难免祸乱。现在,秦王求封,念及手足之情,封赐予你。望秦王得到这块土地之后,不要聚集不法之徒;不要多养门客;不要做违法之事;更不要惊扰边境,危害我大明的天下。果真那样,朕想维护亲人也是不可能的。请秦王三思而行。”明武宗阅后大惊:“这块土地如此重要,封给藩王会有如此祸害,还是免了吧。”就这样,大学士梁储一箭双雕:侧面迂回,晓以利害,达到阻拦的目的,同时也保全了自己。

【第13篇】

诗曰:

部署周密无纰漏,

准备充分胜算多。

高颖献计隋文帝,

一统天下定陈国。

兰儿变身西太后,

桐阴深处雏莺歌。

吴越征战数十载,

铁马还需配金戈。

孙子云:“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

意思是:所以预见胜利有五种方法:知道可以打与不可以打的,能够胜利;知道兵多与兵少的不同用法的,能够取胜;全军上下一心的,能够胜利;以有备对敌无备的,能够胜利……

就是说;要想做成一件事,必须要有充分的准备,当然是精神和物质的准备,正如老百姓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打仗也是这个道理:准备越充分胜算就越多。以充分的准备来攻打没有准备的一方,几乎就是必胜无疑的了。只有准备的充分才能部署得当严密,才能守的牢固攻得有力。因此说:准备充分胜算多。

注1:

周朝末期,杨坚依仗兵强马壮,迫使周静帝禅让,史称隋文帝。为了一统天下,特地找来饱读诗书、文武大略、明达世事的高颖咨询。高颖分析道:“陛下刚刚登基,国力尚不强大,而陈国地处鱼米之乡,物阜民丰国力雄厚,明显占有优势。首先我们要采取措施强大自己,然后消耗对手,就是到了他们要收割的时候,我们装作招兵买马准备进攻,他们必然集合军队防御,等他们集结完毕,我们就解甲。这样农时已过,他们损失巨大。反复几次,等我们真正挥师过江,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必获全胜。同时江南潮湿粮食存于地面,房屋多为竹茅所建,我们派人放火,反复多次,消耗他们大量财力,大伤元气。那时我强敌弱,焉有不胜之理?”隋文帝依计而行,果然很快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

注2:

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慈禧太后,小名叫兰儿。聪明机灵,貌美如花,又有天生的好嗓子,会唱许多江南小调。十八岁被选入宫女,没有机会见到皇帝。心下不甘,便买通太监,以便得睹天颜。道光驾崩以后,咸丰继位,他任用了曾国藩率领湘军平息了太平天国等各地动乱。庆功宴会结束,咸丰帝率众人游览圆明园。忽然听到“桐阴深处”传来委婉动听的歌声,不由得移步前往。见到这样色艺双全的小女子,喜出望外。从此善于察言观色、投其所好的小宫女,成为贵妃,不久生了一个小皇子就是后来的同治皇帝,被晋封为懿贵妃。咸丰帝驾崩以后,她就垂帘听政,史称“慈禧太后”,又称“西太后”。 

注3:

春秋时期的吴国与越国,同是江南鱼米之乡的诸侯国。十几年的征战互有胜负,最后准备充分的越国消灭了吴国。自春秋中期,吴国开始疆域扩大实力增强。从原来的依附楚国,反过来打败楚国。为了称霸中原,首先要占领身边的越国。吴王阖闾趁越国国丧发动攻击,新任越王勾践采用心理战,驱使死囚在吴军阵前列队自杀,场面血腥。趁吴军军心涣散之际,发动突袭大获全胜。吴王阖闾身亡,其子夫差继承父亲遗志,在伍子胥的协助下加紧练兵。勾践在兵力不足、准备不完全的情况下先发制人,进攻吴国。结果被严阵以待的吴国迎头痛击大败亏输。勾践带领五千残兵被困会稽,只得束手被擒。勾践夫妇沦为奴仆,受尽屈辱而卑躬屈膝,取得吴王信任3年后被释放回国。勾践回国后下了罪己诏,同时抚慰民众、卧薪尝胆、发展生产、减轻赋税、“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在外交上,离间夫差与伍子胥,削弱其军队战斗力,继续表示臣服麻痹夫差,大量收购吴国粮食,减少其战略储备。吴王夫差日益骄纵,十年后带领全部精兵攻打齐国。勾践趁机率兵攻下姑苏,杀死太子。刚刚打败齐国的夫差连忙回师来救,但恐难取胜,于是求和。勾践觉得没有消灭吴国的把握,便同意收兵回国。夫差回国也力图恢复生产再做较量。勾践也采取了明赏罚、备战具、严军纪、练士卒等一切战前准备,同时以为国复仇为号,动员民众,又宣布夫差的罪状,号召吴国民众反抗,根据情报制定了详细的战略战术。以两翼佯攻中路突破的突然袭击,一举获胜。吴军势穷力竭,最后夫差自杀,吴国灭亡。

【第14篇】

诗曰:

自强其身威力显,

不战而屈胜凶顽。

景公任贤国强盛,

威震晋使保平安。注1

大唐顺天抚四海,

李白醉书吓番蛮。注2

玄宗施威群臣摄,

皇权稳固坐江山。注3

孙子曰:“是故,不争天下之交,不养天下之权,信己之私,威加于敌,故其城可拔,其国可隳(hui)。”

意思是:因此,不必争着同天下诸侯结交,也不必在各诸侯国培植自己的势力,只要多施恩于自己的民众、士卒,把兵刃指向敌国,就可以拔取敌人的城邑,毁灭敌人的国都。

就是说:让对方看到我方的巨大威力,达到威慑的目的,使敌人举手投降,乖乖听从摆布。这就是“威加于敌,其城可拔”的精妙之处。摆出自己强大的实力,使敌人不敢对抗,甚至可以不费一兵一卒的“不战而胜”。“兵不血刃”、“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用兵的最高境界。

注1:

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首先称霸。但其死后国势渐落。晋国崛起称霸中原。齐景公继位以后,选用了晏婴等一批贤臣,齐国再度走向欣欣向荣之路。齐国的繁荣和强盛引起晋平公的不安。为了显示霸主的威力并巩固地位,晋平公企图征伐齐国,因此先派大夫范昭 出使齐国,一探虚实。齐景公设宴款待。酒酣之际,范昭对齐景公说:“请借大王的杯子一用。”齐景公未解其意,吩咐道:“把我的酒杯斟满,为上国使者敬酒。”范昭得意洋洋一饮而尽。宰相晏婴看在眼里勃然大怒,厉声喝道:“扔掉这个酒杯!给国君换一个干净的!”范昭尴尬之极,又心生一计,佯装喝醉手舞足蹈,同时对乐师说:“给我奏一曲成周之乐。”乐师早就看出了其中的玄机,不卑不亢地回答:“下臣不会。”范昭连讨没趣,悻悻而归。事后,齐景公责怪晏婴:“我们怎能惹恼上国使者呢?”晏婴回答:“范昭不过是借酒撒疯,试探我国实力。臣就是要挫败他的锐气,使他们不敢小觑于我。如果我们卑躬屈膝,晋国一定会来进犯。”乐师也说:“成周之乐是奏给天子的,范昭这个小小的使者也太狂妄了!”范昭回国禀告晋平公:“齐国君臣团结,实力不容小觑。”于是晋平公取消了进攻齐国的计划。

注2:

这是李白醉草吓蛮书的故事。唐玄宗时,渤海国使者带着国书来到长安。唐玄宗命令翰林学士宣读,不料满朝文武竟无人识得番文。唐玄宗大怒:“枉有你等文武大臣。这封信认不出来,如何回话?岂不让小国耻笑我大唐无人?”最后传旨:“九天之内还认不出来,一律处斩。”翰林学士贺知章一筹莫展回到家中,不禁长吁短叹。此时,恰被寄居他家进京赶考名落孙山的李白看到,不无感慨道:“可惜我金榜无名,不能为朝廷分忧解难。”贺知章得知李白识得番文,立即回报唐玄宗。唐玄宗当即赐李白进士及第,穿紫袍束金带。金銮殿上,李白用唐音朗读:“渤海国大可毒书达唐朝官家:自你占了高丽之后......可将高丽一百七十六城,让与俺国,若还不肯,俺起兵来厮杀,且看哪家败胜。”原来是一封“宣战书”!唐玄宗问有何策,众人缄口不答。贺知章说:“太宗皇帝三次远征高丽均未成功。后来高丽内乱,这才将其征服。如今天下太平,多年不遇战事,没有精兵良将,恐难取胜。”李白胸有成竹道:“陛下放心,明日召见番使,臣自会让其拱手来降。”唐玄宗大喜过望,封李白为翰林学士,赐宴款待。李白喝得酩酊大醉,次日上朝仍未清醒。借助酒兴,龙飞凤舞一挥而就。满朝君臣暗暗吃惊。唐玄宗让李白宣读,李白朗声念道:“大唐开元皇帝,詔谕渤海可毒:自昔石卵不敌,蛇龙不斗。本朝应运开天,抚有四海,将勇卒精,甲坚兵锐......恕尔狂悖,急宜悔祸,勤修岁事,无取诛戮,为四夷笑......”番使带着李白的“醉书”回报,国王大吃一惊:“天朝如有神助,如何能敌?”摄于大唐国威,立即写了降书,归顺了大唐王朝。

注3:

唐玄宗是靠政变登上皇帝宝座。他担心会有位高权重之人祸乱朝纲。宰相姚崇劝他要树立皇权威严,防患于未然,震慑群臣。不久,在骊山阅兵时,唐玄宗以军容不整为由,将有功之臣兵部尚书郭元振定为死罪。群臣进谏:“郭元振乃当世名将,屡立战功,虽有小错,不至于死。”唐玄宗痛斥道:“功臣犯法就不能治罪吗?有功必赏,有罪必惩乃治国之道。朕秉公办理,并无过错。你们替罪臣求情责朕,难道是想谋反不成?”最终,唐玄宗虽然赦免了郭元振的死罪,却还是将他流放到新州。宰相刘幽求也是个大功臣。他曾长期和武则天一党抗争,在除灭韦后一党和太平公主的过程中,功劳不小。但是因为一件小事,就被罢免。他感到十分委屈,背后常发牢骚。唐玄宗得知,又将他贬为睦州刺史,并对求情的官员说:“他以功劳与朕对抗,口出不逊,这便是大罪。朕若徇私枉法,就给人造反的口实。严治臣子是朕的职责所在。”如此一来群臣胆战心惊,谨言慎行,再也没人违法。官员各司其职,尽力尽责,百姓也安居乐业,呈现欣欣向荣的景象。

【第15篇】

诗曰:

兵家必争首地利,

瞬息万变抢时机。

太祖雅计南唐取,

醉生梦死俘李煜。注1

鱼肠剑刺吴王僚,

调虎离山伍子胥。注2

靖难四年清君侧,

智夺江山燕王棣。注3

孙子曰:“我出而不利,彼出而不利,曰支。支形者,敌虽利我,我无出也,引而去之,令敌半出而击之,利。”

意思是:我军前出不利,敌军前出也不利,这种地域叫支形。在支形地域上,敌人即使以小利诱我,也不要出击,而应首先率军假装败走,诱使敌人出来后占领并封锁隘口,伺机打败敌军。

就是说:用兵作战是要讲究地利与时机的。谁占据了好的地利与时机,胜算就大。反之,就会明显处于劣势,难以获胜。如果能将敌人引入不利的地方,或者不利的时间,那么胜算的几率大大增加,这也是克敌制胜的绝好方法。

注1:

众所周知的南唐后主李煜,是个多才多艺的昏庸皇帝。他善文辞、工书画、精音律、好佛理。李煜即位时北宋赵匡胤已经发动了统一战争。南唐已是岌岌可危,但李煜仍然怠于朝政、纵情声色、填词作文、高谈佛理。为了维持苟安的局面,他每年向北宋进贡称臣。当时南唐国力雄厚,而北宋连年征战实力并不占优势。于是赵匡胤挑选了几位精通佛理的年轻小和尚送给李煜。李煜如鱼得水更加沉迷,不理朝政。国防松懈,完全忘记了北宋的威胁。宋太祖在消灭了南唐周围的三个割据政权以后,率领十万大军围住金陵。李煜眼见大势已去开城投降,成为以泪洗面的阶下囚。

注2:

这是专诸刺王僚的故事。说的是春秋时期,吴王诸樊把王位让给了弟弟余味,余味死后,他的儿子僚做了吴王。诸樊的儿子公子光认为自己应该做国君,就想除掉吴王僚,自己取而代之。于是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此时楚国大臣伍子胥因父亲被害逃到吴国,想借助吴国的力量报仇,得知此事,就给公子光献计:“要先把吴王僚异常骁勇的三个儿子调离其身边。可以如此这般。”于是公子光向吴王僚建议:“胥国国内动乱不安,派您的儿子掩余和烛庸带兵攻打,必能成功。”“可以派您的儿子庆忌说服郑国和卫国共同伐楚。”两次建议都得到吴王僚的同意。伍子胥向公子光推荐了善于烹饪的勇士专诸,准备行刺。准备妥当后公子光宴请吴王僚。吴王僚怀着戒备之心赴宴,随身带了许多武士。席间宾主频频举杯,吴王僚渐渐放松了警惕。此时专诸端了一个大盘子,里面是一条香气扑鼻的大鱼,经过武士盘查后送到吴王僚面前,趁吴王僚仔细端详之际,从鱼腹中拔出短剑,刺入吴王僚胸膛。

注3:

这是燕王朱棣起兵夺权的故事。明太祖朱元璋死后孙子即位,就是建文帝。朱元璋生前为了防止混乱,把几个儿子、兄弟分封为王各自管理领地。其中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能征善战,实力最强,野心最大。建文帝不放心,就派人监视他。为了麻痹建文帝,朱棣装病卧床,常常不见来使。建文帝摸不清他的底细,更加怀疑,就派谢贵捉拿他。在建文帝派去的人中,有个叫张信的,非常敬佩朱棣,就向他告密。不久,谢贵带兵包围了燕王府,传令燕王将其下属的几个重要人员逮捕。燕王回复已经将名单上的人统统逮捕,请谢贵前来验证。谢贵只恐有诈正在犹豫,燕王将名单上的人员送出来,谢贵以为燕王屈服了,很高兴。燕王朱棣传话设宴接待,谢贵放心入内,燕王以宾客众多为由,让卫士留在门外守候。谢贵等人进门后,燕王朱棣拄着拐杖亲自迎入厅内入席。酒至半酣,燕王脸色突变厉声喝道:“老百姓兄弟宗族之间尚能体谅包容,我身为天子亲属却旦夕性命难保。他们待我如此,还有什么坏事做不出来呢?”说罢扔掉拐杖说:“我装病实在是迫于无奈!”说完拔剑杀了谢贵,并将其他人全部拘禁。

不久燕王誓师,以“清君侧”为名,开始了四年的“靖难”战争。最终夺得大明江山,登上皇位。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