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书报告900字

【第1篇】

“三国”第一谋士当是谁?——读《三国演义》

大家谈论到“三国”第一谋士时,有人会认为是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也有人为是司马懿,更有人会认为是荀彧,而我读了“三国”后认为三国第一谋士应该是——郭嘉。

郭嘉是三国时期的一个著名的人物,是曹操众多谋士中最年轻,也是最有才干的一位,被曹操誉为“奇佐”。他独特的计谋和智能,对曹操势力的发展和统一北方大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郭嘉是十分罕见的智能之星,对于曹操来讲,三国第一谋士郭嘉非他莫属。他对于曹操来说是曹操的好搭挡,好谋士。作为谋士,他极其善于分析天下大势,利用对手之间的矛盾,制订正确的战略战术来战胜对方。在三国前期的一系列征战中,对于曹操来讲,他可以说建立了很大的功勋。另外,《三国演义》中曹操几乎每次出征,郭嘉都从旁边参谋军机,每逢军国大事议论纷纷时,郭嘉的计策总是正确的,从无失算。

曹操把自己小二十多岁的郭嘉引为“知己”对年轻的郭嘉寄予了无限希望,甚至计划在平定天下之后,把治国的大事托付给郭嘉。才华出众的人容易受到别人的忌怨,大家可能会认为郭嘉也不例外,但恰恰相反,郭嘉极其善于处理人际关系,甘于与其他谋士等人荣辱与共,与同僚能和睦相处。如他和曹操的关系,常言道“伴君如伴虎”,许多谋士被曹操斩杀,而他和曹操达却达到了“行同骑乘,坐共幄席”的程度。

郭嘉的计谋总是让人敬佩和感叹。书中提到:在曹操四面受敌的危险时刻,郭嘉详细的分析了各各方面的形势,建议曹操好好利用袁绍攻打公孙瓒连年兴兵的时机,对于刘表和袁术则可以暂缓,而对于在徐州的吕布郭嘉认为应该首先除去。他的十胜之论:绍虽兵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一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二也。汉未政失于宽,绍以宽济宽,故不慑,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三也……。郭嘉的“十胜论”几乎涉及了兵法思想的各个方面,切中要害,言简意赅,博大精深。另一方面从这“十胜论”中可以看出郭嘉分析事情的细致及智慧,都是关于涉及其事业成败兴衰的关键。

怪不得《三国志·魏书·郭嘉传》中也曾提到:太祖曰:“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真是太可惜,这样一个天生的奇才,上天对他却没有特殊照顾,反让他英年早逝了。我感叹于郭嘉的谋略,感慨于他智慧,感动于他的心胸气度,梦想有一天会成为像郭嘉一样文韬武略集于一身的奇才。

【第2篇】

《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讲的是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之间的纷争。

整部文章结构宏大,行文流畅,故事层层递讲,理清了三国时期复杂又混乱的历史,塑造了许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更是以其令人身临其境的对于战争的详细描写而著称。

但小说中掺杂的个人情绪太多,作者推崇蜀国,所以夸大了刘备的仁厚,神化了诸葛亮智慧,而把曹操塑造成了一个奸佞,狡诈的人,以至于很多人提起曹操,就认为他是个坏人,而忽略了他是个具有雄才伟略的枭雄。

曹操一生节俭,手不释卷,在政治、军事、文学方面都有很大的成就,并且改善了因东汉后期君主残暴统治而频临崩溃边缘的经济和社会,他统治了中国北方,实行屯田制,解决了饥荒,为社会做出了很大贡献。

很多人只看小说,不读史书,没有真正的了解历史就妄下定论,导致许多人物的形象被歪曲。

例如隋炀帝,他虽残暴,但并不昏庸。他下令修建的大运河在之后的几百年间都起着沟通南北货运往来的重要作用,他颁布的《大业律》,也同样编入了《唐律》中,他建的科举制度,在之后的一千三百余年时间里都适用。皮日休在诗中提到“若无水殿龙舟事,与禹论功不较多”可见其功绩。若不是他在晚年贪于享乐,他甚至可以成为一个像秦始皇一样伟大的君主。但许多文献都把他与文帝做对比,突出了他的挥霍,他其实不比某些皇帝更加残暴,并且他的功绩要比其他皇帝要多得多。许多民间文学都把他塑造成了一个荒淫无废的人,以至于后世许多人都对他存有误解,使他受人责骂。胡戟曾说过:“在中国从门阀贵族政治向科举官僚政治转化,从门阀社会向门阀后社会转化的历史关头,宇文泰、宇文邕、杨坚、扬广、李世民、武则天六人都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其中,在政治改革中走得最远的是隋炀帝和武则天。可后面这两位在历史上却是脏水被泼得最多的。”可见世人对其误解。

就像现在的互联网时代,很多人秉承着看到了就相信的原则去看一些花边新闻,这给了一些媒体和一些“喷子”可乘之机,他们为了吸引人的眼球把一些子虚乌有的事情发上网络或是把一些小事夸大,引起群众的愤怒,一些人还未弄清真实情况就去骂别人。因这样的情况引起的“骂战”不在少数。给许多人造成了困扰,更是令许多人的声誉受到损害。

我们应该做一个理智的人,弄清楚真相后再去下定义。

【第3篇】

如果把中国的文学比作一顶皇冠,那么四大名著就是上面最闪亮的宝石;如果把四大名著比作一片树林,那么我认为《三国演义》就是其中最挺拔的一棵大树。暑假,我认真阅读了《三国演义》,感到自己收获满满。

《三国演义》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它的作者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罗贯中。本书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100多年的历史,表现了那个时代群雄割据混战的历史事实,并且塑造了一大批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

在这部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既不是刘备也不是诸葛亮,而是东吴的开国国君孙权。由于东吴的原主公孙策的英年早逝,孙权不得不在十八岁这一年继承兄位,当了东吴的少主公。可是,孙权却表现出了与实际年龄并不相符的沉着与冷静。他先是继续拜周瑜为大都督,紧接着又中用鲁肃等贤臣。同时,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他又中用黄盖、张昭等老臣,为自己在朝中打下了坚实的威信基础,并且使东吴日渐繁荣起来,为自己以后在三国争霸中建立起了优势。

孙权少年时便于身边的同龄人不同,好似天生就具备一种帝王气质。八岁那年,为了讨回父亲孙坚的尸身,他独自一人勇闯敌营,最后竟真的将父亲的遗体带回了东吴。由此也可见,孙权日后统治东吴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除了学习书中人物的品质,我还从书中读出了当时人们心中的黑暗以及为了权力而不择手段的现象。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曹冲的突然身亡。在曹操的几个儿子当中,曹冲是年龄最小但却又最有才华的一个,从“曹冲称象”的故事中我们便可窥见一般。相比之下,二儿子曹丕的才华就要逊色很多,这也直接威胁到了曹丕对于丞相之位的继承。于是,曹操便有了传位给曹冲的想法。可是,有一天曹冲竟被“毒鼠”咬了,最后不治身亡。大臣荀彧冒死向曹操进谏,说曹冲乃是为毒蛇所咬,并且将怀疑的矛头直指二公子曹丕。可恰巧这时,曹丕也被毒蛇所咬,最后也恢复了健康。虽然历史并无定论曹冲是被曹丕害死的,但我认为曹冲的突然死亡却绝不是偶然。从这件事中,我也看出了权力之争的残酷以及当时人们内心的黑暗。

读罢这本书,我的感慨颇多,我既深刻了解了三国那段时期的历史,也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比如:面对困难要临危不惧,懂得运用自己的智慧去解决困难以及永不言弃等。与此同时,从书中我也学会了如何运用语言,了解了那一段时期一件件鲜为人知的往事。

好书终有读毕时,精神难磨永留存。虽然书读完了,但我从书中学到的,将留存在我的心间,永远,永远......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