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读书报告1500字

【第1篇】

忠义参天——读《水浒传》有感

都说“少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前半句可能是担心年轻人学去了《水浒传》中打打杀杀的戾气。而我感到震撼的不是那些淋漓的打斗场面,而是贯穿全文始终的“忠”“义”二字。

何谓忠?对上无二心。何谓义?对友无二心。一百单八个忠义之士,因为种种原因在梁山聚义,于忠义堂结拜,竖起一面杏黄色的“替天行道”大旗,从此替天行道,劫富济贫。虽说世人总把“忠义”相提并论,但有时“忠”“义”却并不能两全。全书处处彰显着英雄人物的忠义本色,但核心人物宋江的“忠”和“义”却存在争议,值得人深入探究。

宋江本是郓城县的一介小吏,但为人仗义疏财,因此结识了许多江湖上的好汉。其中与他来往最密切的是晁盖,二人总以兄弟相称。后来晁盖等七人计划要劫生辰纲,宋江屡次三番劝诫无效。最终生辰纲被劫,晁盖七人举国通缉。这让宋江第一次犯了难:忠?就得出卖朋友,坏了义气;义?徇私舞弊,如何尽忠?最后他灵光一闪,先向那七人“走漏”了风声,后又假装没能抓住贼人。这表面上他忠义两全,背后的狡诈圆滑不言而喻。

上了梁山之后,梁山内部很快分为两拨:一拨以晁盖为首,对朝廷深恶痛疾,誓死不降;另一拨是以宋江为首的被阴差阳错逼上梁山的朝廷官员,日夜盼望朝廷早招安。晁盖在位时就察觉了宋江的企图,为保梁山,临死前折箭为誓:杀史文恭替他报仇者,便是梁山之主。他知道宋江文武不行,自然拿不了史文恭,以免梁山在宋江手里被朝廷招安。他以为,宋江对自己不管是忠心还是义气,都一定会听他的。但他的算盘落空了。宋江连年带兵,执掌大权,再加上平时善于收买人心,坐头把交椅是众望所归。而且他一般只向招安派表露招安意图,对激进派他也时常应和着,所以两派的人都很支持他。果然,卢俊义虽说杀了史文恭,但也还是宋江当了老大,从此领着梁山一众弟兄义字当头,替天行道,谱写了一代佳话。但梁山的日渐强盛却因招安戛然而止,只剩下了惋惜和悲叹。

说到“招安”,作者自然是想表现宋江的“忠”。可北宋末年,奸臣当道,作为最具威慑力的梁山势力,他们的头领却一心想着所谓的“忠君”,这真的是“忠”吗?梁山泊大半都不愿招安,可宋江一意孤行,他又把“义”置于何地?其实宋江这并不是不忠不义,而是大忠大义,并且忠大于义。他知道,倘若他们的兄弟真的一辈子落草,那兄弟们的子孙后代都只能是贼人,身为领袖的他会将整个梁山置于不义之地。他招安是为了给兄弟们搏个好前程。“忠”自然更不用说,他虽然辜负了晁盖,但他为国尽了忠,重创了蔡高童三角势力,不与朝廷为敌,还天下一个太平。有人说,征讨方腊玉石俱焚,责任都在宋江的招安。可有谁能想到身后事呢?他也为兄弟们的死感到悲痛,一百零八个只回来二十几个,他天天哭夜夜哭,哭哑了喉咙,哭干了泪水,可又有什么办法呢?忠义忠义,忠在义先,以至于皇上的毒酒也分了李逵一半,免得他在自己死后惹事生非。况且没了宋江的保护,以李逵的莽撞终究不得好死……当年那“不求同年生,但求同年死”的誓言还回荡在耳边,那酷似梁山泊蓼儿洼也成了这位起义了领袖最终的归宿。有人说,宋江招安只是贪图自己的荣华富贵。可他做官之后没有享受一天的清静。既要对皇上尽忠,又要为兄弟尽义,两相矛盾之时,最终毁灭的只有自己。有人说他不忠不义,葬送了兄弟的一生;有人说他大忠大义,替天行道,行侠仗义。这位起义领袖心底的想法我们不得而知,千古功过,留待后人评说……

那八百里水泊梁山早已不复存在,而那替天行道的佳话却万古流传。不管人物最终的命运、最终的功过如何,当他们歃血为盟,聚义结拜的那一刻,当他们生死与共、誓死相随的的那一时,就共同谱写了一片忠义参天。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