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私的基因》读后感2000字
作者:陈子涵 时间:2021-01-16 09:03:23 我要投稿!
用科学的眼光看待生命的意义——读《自私的基因》有感
你认为你是有灵魂的个体吗?如果你的答案是“没错,我是一个有灵魂的个体”,那么不妨读读理查德·道金斯先生的《自私的基因》
在上世纪60年代末,达尔文的《进化论》受到了来自科学家的质疑。这些质疑都十分致命。《进化论》中共涉及了两套理论体系:无用的器官会用进废退;自然选择促使基因加速筛选。前者在《进化论》成书后不久就被推翻,而后者则成为了进化论的根基。
剩下的“自然筛选”看似天衣无缝,但是问题却同样显而易见:自然选择到底在选什么。
达尔文的观点认为进化是以种群为单位做筛选,对自身无利的因素会被种群设法铲除。但自然界中违反这一条例的例子比比皆是:狮子会在夺得狮群统治权后杀死小狮子;鞭蝎在遇到同类后会立即设法杀死;在资源有限的环境里科莫多巨蜥会杀害同类;人类之间会发动战争。这,便是否定达尔文观点的铁证。
那么自然选择的单位到底是什么呢?另一个著名的观点认为自然选择应当以个体为单位,个体间会不惜与同类竞争来争取自己的生存机会。然而反例同样存在:鲟鱼会为了产下幼崽牺牲自己;剑尾蛛会在产下幼崽后将自己的内脏化作养分;母亲会付出生命保护孩子。这,便是否定个体选择论的铁证。
想必看完我对前两种观点的说明和对其错误的指出,你对“自然选择单位”的答案也呼之欲出了,这便衍生除了《自私的基因》的核心观点“自然选择的单位是基因”。
那么《自私的基因》就天衣无缝了吗?没错,这是一套真正天衣无缝的理论,至少目前无人可以动摇。
我们应该先弄清楚基因和躯体的关系。很多人认为基因是肉体的载体,但事实上,我们的肉体不过是基因用来延续自己的工具罢了。
想象一下在原核生物为主的年代,一堆脱氧核苷酸在漫无目的地自我复制,最终凝聚成了一块聚合物——DNA。DNA的大部分结构相同,但其中有不同的碱基,这些碱基构成了相对稳定的生物大分子,而其中碱基的不断复杂化也催生了意识的诞生。在漫长的岁月里,那些有求生欲的DNA抢占了大多数资源,使得其他DNA无法摄取能量进行自我复制,于是“自私”便写进了生命的源代码中。
资源大多数是不可再生的,在毁灭了没有求生欲望的DNA后,剩余的DNA开始相互竞争,最终催生出了真核生物。真核生物就好比一个人坐在汽车里,控制着汽车让自己快速到达终点。而这个司机便是DNA。DNA在复制自己的时候偶尔会发生错误,从而改变“车”的形态。而DNA中还有的片段决定了复制错误的概率。虽然错误的复制一般对生物有害,但那些DNA继续复制下去就会消失,而优秀的复制错误则会被保留。不难看出突变错误发生的概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生物的演化速度,因此增加突变概率的DNA片段通常会被保留。在5.5亿年前的寒武纪,某个堪称完美的突变出现了,它改变了生物的整体演化速度,于是催生出了动物界。再往后便是动物界之间的博弈……
理论基础让《自私的基因》很快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了学界主流。那么利他行为又该怎么解释呢?这不是违反了自私的基因吗?
我们已经知道,肉体是基因繁衍的工具,那么所谓的利他行为其实并不是利他行为,它只是被赢藏的利己行为。这又是为什么呢?
假设有一个史前人类部落,其中的所有人都不会顾及他人,那么如果一个损人利己的个体出现,那么他便很容易生存下去。但如果其他成员注意到了他的行为,他可能会被逐出部落,从而丧失生存概率。从上述例子可以得出“自私的基因”有利于个体生存,但明显的“自私行为”会降低生存概率。那么经过20万年的筛选,没有“自私基因”的个体会被淘汰,“过于自私”的个体也会被淘汰,那么剩下的便是那些善于利用“利他行为”来掩盖“自私行为”的个体了。所谓的大义真的存在吗?
对于“肉体只是DNA的繁衍工具”这条理论,很多人认为有些过激,但事实正是如此,如果对动物界的溯源任无法说服你,那么不妨来看看事例。
在大洋洲的群岛上,生存着一种叫做鹿豚的动物,在老年时期,它们的獠牙会过度生长,直到刺穿头骨。
没错,一个没有生殖力的个体会收到DNA的命令快速死去,那么为什么人类到了48岁左右就会失去生殖能力,却会继续存活呢?这还要归功于人类复杂的家庭。在一个个体步入老年后,他虽然无法继续生殖,但可以保护自己的后代,也就是自己基因的后代。但总有一天这副躯体会彻底腐朽,成为一个植物人。到了那时候,他对基因而言便失去了任何利用价值,基因便会给予他死亡的命令。
你可能会觉得我看一本上世纪的科普书能得到这样骇人的结论实在危言耸听,但正是因为有这些耸人听闻的观点,才会催生出科学的新鲜理论。
我们应当接受亘古不变的事实:人类本无灵魂,基因控制我们的存亡,基因就是我们的控制者。
我常幻想着有一天,所有人都接受了生命的真谛,接受了基因对我们的控制,但如果那一天真的带来了,我可能会更怀念曾经的诗和远方,甚至忘记这一切都是基因的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