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也妮葛朗台读后感1000字高中
作者:李思浩 时间:2021-01-26 17:41:53 我要投稿!
一人之悲剧 社会之缩影——读《欧也妮﹒葛朗台》有感
在大革命后的法国,每一个走向悲剧的生命都在努力生长着。这里有发战争财的暴发户,有追寻情妇的大学生,有混迹歌台舞殿的贵族男女,还有被社会玩弄的一个又一个心地单纯的人。
在首都巴黎,漂亮的穷姑娘一门心思地想要讨有钱贵族男士的欢喜,被许为前途无量的青年男子,则每天追着在年龄上可以当他们阿姨的富寡妇谈笑风生。这里,每个人都打扮的光鲜靓丽,光彩照人到足以掩盖内心的空虚麻木冷酷。而在外省,相比之下则淳朴得多——没有人打扮得华丽得像只孔雀,只有人在阴暗潮湿的小室里数着金子。《欧也妮﹒葛朗台》讲述的就是在外省的一件或者说一群悲剧。悲剧到什么地步呢?由现在的我看来,这样的剧情,简直有着笑话的逻辑,荒谬至极,不怪其所属集合叫《人间喜剧》。
故事大约是这样的,一个姑娘,从小被父亲养在阴冷凄清的房子里,除了做礼拜,几乎不出家门一步。其父亲是如今举世闻名的吝啬鬼老葛朗台,赚钱手段老道,眼光狠辣,比起爱女儿更爱金子,家财万贯却一毛不拔,生活过得十分简朴。姑娘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过到了23岁,终于结束了——她爱上了她的堂弟——一个破产的巴黎青年。初恋的甜蜜让她变得勇敢起来,倾其所有资助堂弟出海赚钱。由此点燃了家庭中早就该有却被女人们的“温顺”压制住的炸药包,母亲父亲相继去世,她成了人人觊觎的阔小姐,却发现堂弟早忘了当年的海誓山盟,在巴黎的纸醉金迷中狂欢去了。之后,她没有爱情,没有亲情,没有乐趣地,继续在阴冷凄清的屋子里,望着越来越多的家财,等待着死去。
巴尔扎克以女儿的名字给小说命名,其实真正“名贯中西”的是父亲的吝啬鬼形象,所以,让我先从老葛朗台讲起。
不知为什么,巴尔扎克似乎在刻意避免提及老吝啬鬼对的名字,全篇看下来,只出现了一次,而其弟弟作为一个衔接剧情的配角人物,他的名字还出现了大约十几次。以至于,全世界都记住了葛朗台这个吝啬的姓,或许还会给部分人带来困扰。书中,对老葛朗台赚钱的过程有几段极为细致的描写,比如谈生意时不置可否,故意结巴的小技巧,有酒不轻易卖掉,要不见机行事,一桶赚得两桶的钱,要不突然放出,自己大捞一笔,又让市场供大于求,别家无钱可赚。客观地说,他是赚钱方面的天才,值得人崇拜般地尊敬,不偷不抢,还注重商誉,在那个时代,也算是掌握了最有效成功且无损尊严的生存方式了。
但是,他却是他一家悲剧的直接缔造者(不说他自己了,毕竟他从没觉得自己悲剧,这也是小说荒谬式的“喜剧成分”)。妻子,善良温柔,成功地成为了他不用发薪资的奴隶,女儿,同她母亲一样,过分善良,以至于被其控制,耽误了一生的靓丽风景。一个人若从小就生长在这样一个极为封闭的环境中,哪能炼出在这个社会尤为重要的火眼金睛?爱上了谁都清楚不靠谱的巴黎青年,感情受挫折了,却无法给予自己重新争取的机会,最终黯然地继续她几十年如一日的生活。可以说,老葛朗台的专制,毁了他少有的几个重视的女人的一生。作为一个父亲,他不过是个混蛋。而女儿呢,很可怜,却令人怒其不争,不过这实在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老葛朗台是悲剧的直接缔造者,而社会畸形的价值导向,则是引发《人间喜剧》中所有悲剧的源头。
试问,如果没有人将富人的轶事当做茶余饭后的消遣玩笑,将讨论别人财产视作劳作间隙的放松,葛朗台对于囤积金子钱币的罕见癖好能这么轻易地就形成了吗?如果不是社会动荡,价格不稳定,葛朗台们也不会养成吝啬到生活上的简朴生活。加之性别平等思想的落后状态,女孩子少有走出深闺开阔视野,对女孩子的投资也有了借口“讨价还价”,葛朗台一家的悲剧显得全在情理之中。
十八世纪的法国,在几乎所有的相关著作里,都是由两个关键词来描述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在十八世纪的法国,人民的生活可以说是缺衣少食,负担沉重。这里很大原因在于十八世纪的法国基本上一直参与到各种战争之中。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七卷以法国农民为例,在法国,农民家庭约占人口的80%,农民真正拥有自己土地的不到1/20还有约1/20是农奴。到18世纪末,法国的地主对农民的欺压并不特别厉害,但是农民要缴纳各种金钱,负担十分沉重。他们必须向教会纳税;向国家交平民人头税、二十分之一税、人口税以及盐税等等。除此之外,他们还必须向地主缴纳名目繁多的封建赋税。一个农民,如果他不是一个自由的土地所有者,那么他还得因使用地主的磨坊、葡萄榨汁机和烤炉等付出代价。
这样一个社会中,生存的压力让所有人都变了态,使拜金主义前所未有地盛行,甚至连婚姻都不再单纯地关于两个人的相互吸引,而成为一桩关乎财产,身份,名誉等的交易。价值导向之畸形,必然会酿造无数如葛朗台一家人的悲剧。
在扼腕叹息那一桩桩悲剧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之所以巴尔扎克的讽刺小说即使所批判的时代已经过去,仍然是享誉全球的名著,是因为当时社会中的问题从来没有彻底消失过,有可能,一场事变,一股思潮,甚至可能是一纸文件,都会使我们当今的社会拉至那时的状态。无论身处何时,都要引以为戒。同时,小说中通过塑造人物,极力将人性中的自私自利,残忍的一面呈现出来,更是作为一个警钟:如果人人心存善念,那么哪里不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