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1000字

【第1篇】

常怀慈悲——读三毛《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不争,是一种慈悲,慈悲乃是菩提!

君子不争,不与人好恶,不与人结党,不与人谈小,不与人评辨善恶,不与人争论是非,不与人争抢名利。君子慈悲,一心清净,不动如山,善从如水,恬淡如云。

而我,在三毛《撒哈拉的故事》中读到了一位清雅的君子,一种如天空般明澈的慈悲。

站在广阔的撒哈拉沙漠之上,微小而孤寂的身影被拉得细长。望着天空黯淡下去,最后一抹橘红消散,阳光飘忽到了不可知的所在,这个世界寂静。

世界的苦难总是不时的向我们跑来,我们意识到苦难,反而觉得自己渺小,感知自己的无力,我们心心念念想着,要拯救这个世界,要拯救人的心灵,要使人心平和清静,希望众生都能从痛苦中超拔出来,走向光明和幸福。可是,无边的黑暗中,我们只是寻索着一点点光明。

当三毛遇见娃娃新娘姑卡时,心中悲悯又一次被冲击。十岁的新娘,只是众生苦难的剪影,是万千无奈中的雪花

新婚时,姑卡哭泣、尖叫、挣扎。那声音像一把刀片,一片片往三毛的身上、心上割去。是的,三毛愤怒了,却显得那么的无奈。那点慈悲在黑暗的沙漠中犹如一粒米,米粒之光如何能照亮夜空?

黑夜,幕着雾与雨,我在三毛的心中听见了一声叹息。

拥有慈悲之心的三毛,俯瞰着众生的苦痛。她不是佛,只是心痛。她用自己的爱照亮无尽的黑暗。

其实,情感是我们的眼睛。一个爱恨强烈的人,两眼便处于半盲状态。

在我们从爱欲中得到菩提,有更广大的爱时;在我们连那些可恨的人都能生起悲悯之心时;我们心的眼睛就会清明,就如晨曦中薄雾退去的湖水。

内观自在,十方圆明;外观世音,寻声救苦。

如果将三毛说成一位作者或是一位游者,我更乐意称她为苦行僧。世间的疾苦踏在她的脚下,一步亦修行,用佛心去走遍众生之中。

在沙漠中,她是悬壶济世的医生,尽己所能,打破束缚,为众生带去健康,为撒哈拉威人带去光明。一颗永动的慈悲之心,跳动在烈阳黄沙之中。

在小镇中,她是邻居眼中平和近人的邻居,即使他们会利用这点向三毛提出各种无礼的要求。可是,三毛在怨言中一次又一次中伸出援助之手。三毛有一颗菩提心,却也有凡人的情感,比起遥在西方天空,高高在上的佛,三毛更真实、更温暖。

伟大的禅师庞蕴说过:“好雪片片,不落旁处。”我们生活中的好雪,明净之雪也是如此,在某时某地当下即见,美丽落下,落下的雪花却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撒哈拉即使贫瘠,但三毛却也收获了爱,收获了友谊

夕阳照雨足,空翠落庭阴。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夕阳雨中的莲花,就如三毛一样立于这浑浊的红尘。

“尽我形寿,遍度一切众生,若有一众生不得度者,我誓不取正觉。若我于众生末尽度时,自弃此宏愿者,则我之脑,裂为千片。”这如此宏大的誓愿,是观世音菩萨对我佛所发。而众生苦难犹如众生不死不灭,菩萨也因此想过放弃。

但当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有菩萨性,有慈悲心,有君子行。那么,世间的苦难在我们眼中便不曾为苦难,是修行。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说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无受享形时,亦复如是。”天地万生,善恶,因果没有定数,一物即一物,周而复始。苦难源于快乐,快乐即是苦难,三毛在苦难中快乐,在快乐中思索苦难,不曾停下。

《撒哈拉的故事》已尽,吾心未停。

【第2篇】

沙漠的传奇之歌——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它没有“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的优美意境,取而代之的“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的苍凉之感。她不是“却把青梅嗅”的小家碧玉,她只是一位长发飘飘,洒脱随性的奇女子。它是撒哈拉,而她,是三毛。

三毛笔下的撒哈拉,是荒凉的,也是多情的;是孤寂的,也是浪漫的。绵延的黄沙被呼啸的夜风卷起,似乎这砂砾都在诉说沙漠的传奇。而这由思念飘落下的细沙,总掩盖不了沙漠居民间的真情。

撒哈拉沙漠土生土长的居民——撒哈拉威人有着浓浓的异域风情,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便是撒哈拉威的女孩子们。她们用厚厚的绸缎、棉布包裹整个身体,只留下一双美丽的眼睛。而她们的思维方式,行事方法又那么特别,三毛在《芳邻》一篇中,便描写了这些个令人又爱又恨的撒哈拉威姑娘。她们到三毛家去,喜欢三毛便借走,大多是有借无还。三毛无奈地说到:“你们只不会借走我的丈夫了。”而她们竟回答:“可以借走荷西吗?”她们的行为自然是令人厌恶的,可正如三毛所称呼她们的一样,这些芳邻,是如此的真性情,是如此的毫无遮掩。虽说这种毫无遮掩有违道德,可这些沙漠里长大的女孩子,如何有机会与道德相接?她们的生活环境如此艰苦,如何见过三毛家中那么多漂亮的东西?撒哈拉威女子的命运石悲惨的,只十四、五的女孩便被父母逼迫出嫁,甚至连将要托付一生的人都没见过,就要交出命运的决定权。我不得不感叹,文明的社会,虽多了几分人心难测,虽多了几分矫揉造作,但要比原始的野蛮、封建的思想,好上太多、太多。

三毛所塑造的形象中,还有一位给我带来震撼的人物,便是沙漠中的一位军曹。他所属战队的其他队友,包括他的亲弟弟,都在一次与撒哈拉威人的战斗中丧生,军曹的心底对撒哈拉威人怀有深深的仇恨。可再一次事故中,他为救几个撒哈拉威小孩而放弃了自己的生命。他是一位那么平凡的沙漠军曹,可他又是那样不平凡,至于伟大起来。仇恨掩不住他的善良。或许,我们可以从他的做法中学到些什么。我们心中的侵华战争期间日军的暴行怀有无比的恨意,我们敌视那块与我们隔海相望的小小土地。可是,当那里的海洋发出怒吼,大地开始震荡的时刻,我们仍伸出援手。恨始终遮掩不了人性本身的爱的光辉。平凡的人也正是因为爱比恨多,才显得伟大。

三毛的文字细腻而温暖,她想要传达的,或许便是她在那孤独的沙漠中所体会到的美。人的美、景的美、爱的美。这便是,撒哈拉的每颗沙,所要诉说的有关沙漠的传奇。

【第3篇】

绽放在沙漠中的生命之花 ——读《撒哈拉的故事》有感

沙漠对于我而言,有的只是滚滚的黄沙和变化无常的天气,虽然曾有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壮丽美景,但这依然改变不了我对没有淡水,没有电的沙漠生活的恐惧。

三毛,一位平凡的女作家,却成为第一位踏上撒哈拉沙漠的中国人,成为一朵绽放在沙漠中的生命之花。在这远离繁华都市的沙漠生活中,在这片浩瀚而又神奇土地上,为我们奏响了一曲曲动人的歌谣。

婚礼进行曲

每个女人都梦想拥有一场神圣、浪漫的婚礼,梦想穿上洁白的婚纱,与心爱的人走向幸福的殿堂。只有三毛,只有脑袋里装满奇思妙想的她,才会把圣洁的婚礼搬到撒哈拉。这场沙漠婚礼,没有美丽的婚纱,没有长长的迎亲轿车,甚至连一所像样的教堂都没有。但是,这样的婚礼才是她记忆中最难以忘怀的,不是吗?

她的敢想敢做,她的改写常规,不正是我们所缺乏的吗?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面对复制的生活,我们的态度不应该是安于现状,而应该是大胆尝试,追求自我,让我们的青春无悔!

热情的沙漠

三毛是一位眷恋沙漠生活的女子,她的热情就像一把火,燃烧了整个沙漠。面对保守固执的撒哈拉妇女,热情的三毛在这片远离文明的土地上做起了“医生”。她按照中国药书的老法子治好了邻居姑卡腿上的疖子;她妙手回春,使邻居哈蒂耶陀的表妹“死而复生”;她胆大心细,用指甲油为邻居补好疼痛的牙齿……面对见识短浅的当地妇女,充满爱心的三毛将日用品送给他们;还在家中开了免费女子学校,教她们学习文化……她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关爱”。她的热情,她的善良,虽然不能完全改变他们的生活状况,但却足够温暖他们的心,帮他们重燃生活的希望。

三毛对生活的态度,还有她生活的状态, 给那片古老而神秘的沙漠带来了生机,她那种热情助人的精神也深深地影响了我。

记得一天早上,我出去玩的时候路过一个包子店,在那热气腾腾的蒸笼前站着一位脏兮兮的老爷爷,他布满皱纹的手里握着一个杯子,像是在乞讨,只见那个店员极不耐烦的扔了一个裂开的包子,老爷爷十分感谢地离开了。望着他颤巍巍的背影,我的心不由地揪在了一起,“一个包子能吃饱吗?”于是我用口袋里仅剩的钱买了两个豆沙包,向老爷爷跑去。

助人为乐是人类文明绽放出的灿烂花朵,助人为乐是人类社会不可或缺的基石。只要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关心,多一些帮助,这个社会便会少一些不幸的人,多一些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我不禁想起了《爱的奉献》这首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怒放的生命

在闲暇的时光中,三毛还不忘去沙漠探险。为了看看撒哈拉的澡堂,她不惜顶着太阳,走上长长的路;为了一探“洗澡”的内幕,她不惜吊下悬崖,一睹真相;为了满足好奇心,她在沙漠中度过惊险的一夜,在回家的路上,竟还打算去捡化石。

即使被别人误解,即使会命悬一线,也改变不了她那颗大胆探索的心。虽然身居沙漠,过着没水没电的生活,也阻挡不了她那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她的生命之花正在这片神奇的沙漠中怒放。

而我们作为祖国的花朵,是中国的希望。我们又有什么理由因为小小的挫折而轻言放弃呢? 我们也要像三毛一样,拥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无论在前进的路上会遭遇什么,只要勇敢面对,努力进取,就定会让我们收获许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三毛,她带我走进了撒哈拉,带我感受了别样异域风情,带我体会了人间真爱。她教会了我乐观、善良和勇敢。

三毛,她给沙漠带来了生机,带来了文明,带来了希望。她就像一朵盛开在沙漠上的奇葩,永远绽放她的美丽。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