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斯林的葬礼读书笔记1000字

【第1篇】

何事长向别时圆---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月照燕园。未名湖上,玉轮灿烂;未名湖中,沉璧朦胧。月魂玉别,是清辉下难填的寂寥,悲欢离合,是浩浩汤汤一曲人生的咏叹。

一个玉器世家几代的盛衰,一部穆斯林的圣洁诗篇,一场头绪纷繁,跌宕起伏的悲剧。这是玉的长河,人生的长河,是命运的长河。“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既知是命定,还是难以抑制流泪。刘白羽说:“如果不是把人生的真谛写得如此深邃,如此动情,能有如此摧肝裂胆的艺术魅力吗?”

当时看到《穆斯林的葬礼》腰封上写的是“最纯洁的梦想,最凄美的爱情,最痛苦的命运”时还觉得这样的定义是不是过了,“最”字在读完之后,才真真感受到是怎样的难以言表。

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每个人,每个人的心里都存在太多爱,存在太多无奈。从流浪儿到平步青云,韩子奇的命运从此改写,他寻到了终其一生的寄托。他拼命保护,穷极一生的心血,却只落得一场空,心存恐惧面向黑暗蹒跚地离开这世间。曾为“玉王”八面威风迎四海之宾的豪气在风烛残年已荡然无存,心念旧情,往事如烟却终究不过与世长别,他内心的不甘又有谁能读懂?

他爱璧儿。可是这爱有几分是为了却师傅遗愿的责任,又或有几分是对来之不易的深情厚待的感激?看不透,亦或他自己也未曾想过什么是爱,如何去爱。直到战火,让他背井离乡,直到命运,戏弄了他一把。他们似乎是敢爱敢恨地追求自由的爱情了,但又当真幸福了吗?他丢不下十余年的夫妻恩情,丢不掉自己的颜面,舍不得亲生骨肉,更放不下信仰之光。所以,为爱付出一切的那个冰玉呢,没有了“奇哥哥”也没有了“新月”爱女,更没有余生几十年一句温暖的话或哪怕几分钟的陪伴。再无可能了,只能转身离开。收拾着破碎的心,还要一个人走下去,那么当初的热烈是不是错了?不计后果的爱是不是太飘渺了,没有人告诉她答案。唯有岁月,将寸寸光阴刻在心头。

那是我们不太懂的爱情,可是谁又能懂呢。那些我们估摸着能深刻洞悉爱情的人,自己又都得到那份真情了么?

之于新月,我只听得自己的叹息。小说的结局总是难料,可作者给了我们太多感伤。霍达后记中言,创作之前把故事说给朋友们听,赚足了泪水。他坦言不以赚眼泪为傲,只是觉得,不能打动人的作品,又怎么能称得上灵魂的作品呢?

谁会想到新月这样一个一直都很优秀的女孩子有着怎样的苦与怎样的生命尽头。一场病,却揭开了一个家庭的伤疤,连带着沉寂了十几年的秘密与往事。她和楚老师的那份纯真爱恋也灰飞烟灭。命运,总是这么热衷于挑拨人的心弦。

我看到新月对生活的热忱,看到她对真知的渴求,也看到她研读经典时的认真。用心付出过,倾心相爱过,也许就是值得了吧。命运险恶,那就让自己化作一颗流星划过浓黑的夜。即使短暂,即使不舍,即使有太多不甘和遗憾,就此活在爱的永生中罢,因为真情永恒。

有的读者说这样的结局太悲惨了,可悲剧的美难道不是最真实的吗?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打碎在你面前。我想多少读者也是和我一样越读越觉得不可遏制卒以叹息。

三十多年,四海飘零,天涯孤旅,山阻水隔,鱼雁茫茫。她冰玉回来了,寻得的只是旧屋,大门上还残留着斑驳的字迹:随珠和璧,明月清风。想见的不想见的,再也见不到了,悲痛欲绝然此恸无绝。

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思。历尽劫磨,阅尽沧桑,一世浮沉终入微尘,轻问一句:“何事长向别时圆?” 

【第2篇】

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思——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天上有明月,年年照相思。对于《穆斯林的葬礼》一书中的角色来说,这句诗实在是很贴切。

无论是对于从前博雅宅的玉魔老人,痛失宝船的梁亦清,亦或是后起新秀韩子奇来说,玉,都是他们一生的挚爱,为玉,他们可以如疯如癫、如痴如嗔……玉王韩子奇,应当能算做全文的线索人物,他上承梁亦清一代,下接韩新月一辈。对于他,女儿韩新月应当就是天上的一轮明月,照耀着他所寄情的宝玉和藏于心底不可面世的爱人。

对于韩子奇的妻子梁君璧,那轮明月也许就是爱子韩天星吧。那她思念的人和事又在何方?阅读有关韩太太的情节时,我总是心有不忿。这个女人,一直是以强硬的态度现于读者的。前期和中期,见她对新月的种种冷遇甚至可以称是羞辱,我都十分不喜——天下竟有这样刻薄的母亲!她不肯让新月进北大读西语系,又逼韩子奇冒险卖玉,甚至因为不满意儿子恋爱的对象而故意设局蒙骗那个女孩,最后让天星背上抛弃别人,脚踏两条船的骂名!可是后来,当我看到她曾经也苦守家庭,也尝过被抛她弃的痛苦和羞愤,我心里也有点不是滋味。梁君璧,她所向往的是什么?是幼时一家人美好的时光,是那与她曾经相依为命的妹妹冰玉,还是曾经在她眼中完美的丈夫韩子奇?

在韩新月眼中,楚雁潮就是那天上的明月,指引她前行。他们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志趣,他们彼此惺惺相借。在读者眼中,新月是纯洁的、美好的,但令我难以接受的是,作者竟然将心脏病这一不治之症残忍地加诸在处于这样一个如花般的年纪的如花般的女孩身上。新月的一生都在苦苦追寻母爱,尽管母亲真正对她和颜悦色的次数寥廖无几。甚至在她病危的时候,韩太太还亲自赶走了楚雁朝,断了她的希望。读至此处,又有多少人按捺不心中的怒火?这个愚昧、封建、自大的女人!地对新月的生活一无所知!她根本没尽到母家的责任,又凭什么对女儿的爱情指手画脚?新月崩溃了,她对这个所谓的母亲彻底绝望了!

她悲恸地询问父亲,想从他那儿得到答案。结果,使她如遭雷劈,她竟是父亲和小姨的女儿?

对于梁冰玉来说,女儿新月是她心中的月亮,也是她日日夜夜的思念。虽然命运把她们分开,可她永不会忘记心中的月亮,只要天上的明月不落,只要血液还在血管里涌流,女儿就永远在妈妈的心里。梁冰玉,她美丽、进步、独立、目光深远,她敢爱敢恨,温柔之下掩着果断。她把整颗心都投在女儿身上,不管相距万里,无论身隔重洋。

当冰玉几十年后重回故乡,她激动地抱着 博雅宅前的少女,不断地喊着女儿的名字。虽然新月已然死去,她早已拥有属于穆斯林的隆重的葬礼,可是新月的灵魂仍在。梁冰玉抱着的虽不是她记忆中的新月,但却是梁家第三代人,是新的新月,是未来,是希望!

天上有明月,天天照相思,三代人的命运,六十年的兴衰。

【第3篇】

不经艰难困苦,何来玉汝于成

——读《穆斯林的葬礼》有感

刚打开书页,只觉得神秘,书中塑造的第一个人物梁亦清以及他的一家,穆斯林令人崇敬的信仰和力量,为这本书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合上书页,却只想长舒一口气。正如这本书的书名,书中的一个个各有特色的灵魂之后的,纠葛在一起的命运,浮浮沉沉、起起落落,是那样的沉重、圣洁。这样的一种美,自我翻过的书页,越过标点字符,流入我的心间,卷着我进入一条三代人的人生长河......

这部作品场面十分浩大,头绪纷繁复杂,这是一部穆斯林圣洁的诗篇,充满悲剧的美感。怎样概括这样一部作品呢?每一个场景都耐人寻味,每一个字眼都仿佛在书页上跳跃。涵盖亲情,友情、爱情、忠情。感悟的情怀,不仅仅在个人的复杂,更有家国的悲愁。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韩家回族身份、风俗等与汉族不同的突出,又有韩子奇与外国朋友沙蒙·亨特的美好友谊,还有新时代与旧思想的矛盾冲突。这部书最大的特色也是一个最大的优点,我认为就是这部书结构上巧妙的安排。两个时代穿插,并以含“玉”、“月”的字眼为每章的标题。相互并列,却又在结尾处合二为一。其次,情节紧凑,高潮迭起,使读者,如入迷宫。尤其是韩新月的身世之谜,不断地吸引着我继续阅读下去。

文章共有两条线索,一条关于“玉”,一条有关“人”。二者开篇梁亦清朴实而又专注的匠人形象,令人感动。出身于玉器世家,他全部的灵魂,都印刻上了玉的痕迹。识玉、赏玉、磨玉,他全身心投入每一件作品中,在他心里,不在乎得失,只在乎手中待雕刻的润玉。精益求精,坚持对职业道德的操守。最后在耗尽了他生命的水凳前,无声无息地告别了他为之奋斗的事业。

悲剧发生于此——事业并未完成,出师未捷身先死,他与他打磨三年之久的宝船同归于尽了。他的徒弟韩子奇接手了奇珍斋,以不同的方式经营。但他们对玉的执着都相同,几经辗转,怀着振兴店面的愿望与野心,为自己赢得了“玉王”的称号。但他也是不幸的。身处二战与中国内战的混乱时代,为保全他心尖上的那些玉,流离海外,与国内的妻儿分离。一场误会,让他以为妻子令嫁他人。自己便在遥远的伦敦与妻子的妹妹结合,有了一个女儿——韩新月。当真相大白,所有人都痛苦万分,年幼的新月,在每天都是不和于争吵的家庭中长大,得了严重的心脏病。不幸中的万幸,新月碰到了一个温暖负责的教师——楚雁潮,两人相爱,却未能在最后相伴一生。新月的离世,是整篇小说,最令人心酸的一幕。鲁迅的《铸剑》开始翻译的时候,新月刚刚踏入燕大,是何等的活泼健康。而当《故事新编》中最后一篇《起死》结束的时候,新月的生命也走到了尽头。这个令她留恋,又使她心生畏惧的世界,走时,带着生母不曾见面的遗憾和对爱情的希望。这个单纯美丽的花季少女,在遗憾与痛苦中结束了一生,这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这个穆斯林家族的悲剧。

《起死》中:“庄子为什么要给500年前的骷髅起死?也许,是要他重新生活一次。”人生虽艰难,但生命,毕竟可贵!文章结尾“悠扬的小提琴在回族公墓响起,一首《梁祝》,如清泉淙淙,如絮语呢喃,如春蚕吐丝,如孤雁盘旋……天上,新月朦胧;地上,琴声飘渺,久久回荡着这琴声。”或许地下长眠的新月能够感受到,楚老师这凄婉的琴弦吧……

梁亦清的正直刚毅,韩子奇的有情有意,梁冰玉的敢爱敢恨,楚雁潮的浪漫温润,韩新月的纯洁无暇,无不一使我感动。这部书,深刻表现了近代华夏文化与穆斯林文化相碰撞所产生的一系列因果循环,为读者勾勒出一幅生动、激荡的民国画卷。悲剧之中,也蕴含改变与希望,最后文末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长得像极了新月,她是这个家族的下一代,也是这个穆斯林家族的绵延希望。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