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与和平读后感1000字

猛虎与蔷薇 ——《战争与和平》读后感

它不是传奇,不是长诗,也不是历史记事;它只是作者想借以表达和能够在其中表达他所要表达内容的那种形式,这便是《战争与和平》。

人人都说托尔斯泰的写作契机是探寻俄国近代社会的出路,我却认为这种观点过于片面,在我看来真正伟大的小说,应该包罗万象而不局限于一个目的。透过《战争与和平》,我们可以看到许多文学之外的,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军事甚至宗教等等,这一切综合起来,就构成了托尔斯泰庞大的思想体系,这个体系既有作者主观情感,同时又不乏客观分析。说它主观,是因为他源于托尔斯泰身为俄国人的思考与总结;说它客观,则是因为它并不强加于个人,而是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人感同身受时又凸显出自己的个性。

要处理好这样浩瀚的作品本是困难的,战争犹如猛虎,托尔斯泰却能够凭借自己的才能让我们在猛虎面前细嗅蔷薇的馨香:最初我看到的是一片静止的海洋,那是沙俄在战争前夜享受着片刻的宁静。开章以讥讽口吻映现出的贵族间奢华风气给人以暴雨将至前的烦闷。直至在这些习惯欺妄的灵魂中,也显露出纯洁天性,比如同为贵族的皮埃尔,他随和、善良、落拓不羁、贪图享乐却又没有传统贵族老爷的架子,常常沉浸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魂不守舍,这些无一不让我感到真实亲切;身为好友的安德烈却显得锋芒毕露,遇事往往缺乏皮埃尔的宽容所以常常后悔,直至临死时才彻悟。

而后波涛开始翻滚,托尔斯泰以写实的手法还原了众多历史场景,接连爆发的奥斯特里茨战役和拿破仑攻占莫斯科是其中的核心。尽管托尔斯泰站在俄国人的立场上描述历史,但如果想从这部小说里深挖所谓的“爱国主义”,那恐怕就要败兴而归了。在小说中,我们看不到“智慧”的俄国统帅抑或是“英勇”的俄国人民。尽管普遍认为拿破仑进军莫斯科是俄国军民“诱敌深入”的结果,但托尔斯泰却一针见血地指出法军得以长驱直入不过是俄军内部矛盾和指挥紊乱造成的,而所谓“诱敌深入”的战术只是后人的歌功颂德而已。恰恰是俄军的作战失败在客观上导致了拿破仑孤军深入,并最终使他走向灭亡。

通读全书,我们看不到作为侵略者的法国人有多么“可恶”,更能看到俄国贵族舞会上对拿破仑的赞美;也看不出抗击外来侵略的俄国人有多么“崇高”,甚至不止一次看到作者借皮埃尔、安德烈的对沙俄制度的抨击与反思。托尔斯泰的对整个战争过程的描述是中立而真实的,这恰恰与客观这一特点不谋而合。“侵略”和“反侵略”,“正义”与“非正义”的划分不能说完全不存在,但这种区分多半是政治产物,为自己的行为寻找正当理由的遮羞布罢了。当这些事件背后的各种意义被剥离,一个个平凡的人走上战场去自相残杀时,不管你是侵略的一方还是抵抗的一方,都是罪恶的。

战争与和平的真相就是这样,出于某种原因或诉求删减了许多,同时也捏造了很多并不存在的“辉煌”和“丑恶”,这就是战争这匹猛虎。然而却总有些人妄图利用猛虎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譬如近来美国国务卿蓬佩奥等美国政客不顾国内疫情的蔓延频频发表反华言论背离事实,也正是出于政治目的而采取一系列破坏中美关系的消极举动,导致两国关系出现建交以来异常复杂严峻的局面。

从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到如今的新冠疫情大考都证明,人类是命运共同体,有共同的责任,需要携手合作应对挑战,而合作的基础便是相互之间的理解与和平。都应细嗅蔷薇,心怀美好;中美关系是当今世界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中美今天所做的选择不仅影响两国的关系,还将影响世界的未来。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需要美中两国的和平与合作,而非对抗。

是以意识形态的对抗让世界陷入分歧战争,还是超越傲慢与偏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大同,相信有独立判断的国家和民族都会选择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

世有猛虎,却不妨热爱和平的你我他细嗅蔷薇。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