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馆读书笔记1500字

茶微凉——读《茶馆》有感

初秋,叶离树下,铺满了那条弯曲的小径。

裕泰茶馆里,一个个苍凉的故事悄然缩放,有梦想破碎的无奈,有骨肉分离的痛楚,有欺软怕硬黑白颠倒的腐朽,混杂于茶客们喧嚣的冷谈声和叹息声中,化成一片嘈杂。

《茶馆》的故事发生在清朝末期的北京,那个时期非常混乱,军阀混战、敌寇入侵,裕泰茶馆里却是热热闹闹,那里聚集了三教九流、各行各业的人,掌柜王利发为了适应当时革命的浪潮,不断改良茶馆的经营,把茶馆开了下去,但最终还是被军阀霸占,成了他的歌舞厅,王利发便上吊自尽了。

茶馆本是给人歇脚、喝茶的地方,在《茶馆》中,它被描写成一个缩小的社会,提鸟笼的有钱人、卖蝈蝈的穷人、算命的先生、专横无理的士兵、奸诈狡猾的商人都聚集在这里,人物描写得非常生动,有正直善良的王利发、常四爷,也有奸诈狡猾的刘麻子、吴祥子等,他们之间的交流与冲突都体现了旧社会的封建与腐朽。伴随着时代的变更,茶馆内的细节变得越发多起来:第二幕中茶馆设施的更新与场面的收缩,茶馆中的“洋气”以及那越写越大的“莫谈国事”纸条,无不预示着更大的危机;到第三幕,不仅“莫谈国事”的纸条写得更大,数目更多,而且旁边还有一张纸条:“茶钱先付”,这表明了茶馆已经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情况也更加的岌岌可危。

老舍以茶馆为载体,以小见大,反映社会的变革,用“吃茶”把各种人物、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类社会活动聚合在一起。文中也不乏强烈的对比,例如早先的茶馆里,除了喝茶,还有点心和“烂肉面”可吃,或是一边喝茶,一边听说书人来上那么几句,但随着时代的变更,这些全都不复存在,而茶馆的掌柜王利发也从第一幕的精明、善良、勤劳,变成了第三幕的倔强,老于世故。他不断的进行着改良,不断的适应着新时代的需求,可是只是让茶馆越来越糟。他曾经胆小怕事,本着“莫谈国事”的原则,靠自己苦心经营度日,但是他越是想远离国事,这国事却越往他的茶馆里钻,直到他也变得不再见人陪笑,也会骂一骂腐败的政府。临死前,他把家人打发到解放区去,自己和常四爷、秦二爷聚在茶馆里撒起纸钱来,三位老人苦中作乐,为自己送终,聊以自慰。

那个曾经一边对上层阶级谄颜献媚,来换取自己的生存之地,一边又在心中荡漾着同情的湖水照顾着沦落的穷人的掌柜,就这么被时代击倒在了地上。

茶碗摔碎在地,有如一腔热血的滚烫茶水四处飞溅,只留下已然粉碎的瓷片。

一腔热血的秦仲义,想用自己的方式斩开缠绕在神州大陆上的荆棘,但阴险的庞太监却把利刃指向了爱国义士;常四爷提着一只被幽囚的鸟儿,他自己亦像一只心高气傲的鸟儿一般——他愤世嫉俗,他正直无畏,他像画眉般高声吟唱,抨击着奢靡的贵族和不公的世道,迎着险恶的时代发出一声“大清国要完!”的判断。就是这样的人,却被关入了上层的牢笼,正直的发声,也只能变为无奈的虚叹。

这便是那个黑暗的时代里,底层人民的真实写照。

“上流”的人们,儿子遵循老子的处事态度,做着没有良心的事情,却能够活的自由自在;而底层的人民,不论如何倔强,都逃不过被时代所抛弃的命运。

这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悲哀。

在那个遥远的时代中,人人如棋,每个人都肩负着不可下的使命,却又不得不如同傀儡般受制于人,尖锐的矛盾造就了均可逆转的悲剧,伴随着时代的前进,一枚又一枚的棋子粉碎,人们幻想的幻境逐渐分崩离析,最终棋盘上,只留下一片残局。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