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经典散文集读后感1000字
作者:张子怡 时间:2021-04-04 17:38:10 我要投稿!
于忆事忆人中思索,于国家危难中坚守
——读《朱自清经典散文集》有感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的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荷塘旁是朱自清先生的身影,这是第一次走近朱自清先生,一个因蒋介石“四、一二”反革命而苦闷,一个欣赏着荷塘美景,一个想要自由超脱却不得实现的知识分子。可随着阅读更多的朱自清散文,对他的思索与坚守以及延用至今的对时代的思考也就认识的更深。
《忆跋》忆童年
“飞去的梦便是飞去的生命,所以常常留下十二分的惋惜,在人们心里。”对于朱自清先生来说“飞去的梦”是未完成的革命,可时局的变迁冲淡了他的豪情,家族的衰败和家庭琐事的烦扰更是添上灰暗一笔。消沉还是积极?朱自清先生选择了回忆,这便是忆的路,忆的路是愈过越愈广阔的,是愈过愈平坦的”。“最后的驿站,在白板上写着朱红的大字“儿时”。
追忆是解脱痛苦和烦恼的路径,童年是承载美好的舞台。失意时不妨片刻追忆曾经的美好。在追忆中,会发觉到事情的淡忘,察觉时间的痕迹;会重新读起那镌刻在心底的美好时光。俞平伯曾写:“小燕子其实也无爱,只是沉浸在朦胧飘忽的夏夜梦里罢了。”追忆不是一味沉浸过往,而是汲取希望,知来者之可追。
忆妻知情挚
古有《诗经》曰:“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包办婚姻下的朱自清并不幸福,目不识丁的妻子更是加剧了他心中的苦闷,他虽忠于婚姻,但却少了一份对妻子的关怀。直至共妻子死后。《给亡妇》一文流露出他深深愧疚。虽是平朴的一句话——“谦,日子真快,一眨眼你已经死了三个年头了。”读来却令人唏嘘。忆妻知情挚,而处于叛逆青春期的我们更应回忆感悟与父母的点滴成长后的追忆更是使我们知道亲情的真挚与可贵。
国难守气节
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朱自清不接受美国救济粮,气节成为联系古今的纽带。内战爆发,温饱成为家家的难题,朱自清先生愤慨写下《论吃饭》和《论气节》。在我眼中,气节应是须代代流传的。
气是浩然之气,是正义之气,是敢于为弱者抱不平,敢于代表时代发声之气。节是《左传》中的“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是行为和做人的标准。青少年的节气是树立正义的价值观,敢于抵制和对抗校园霸凌。愿意为弱势群体送温暖,以法律为行为准则,以社会道德为准绳。梁启超《少年说》中曾提“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有气节,中国也会成为一个有气节的大国。如今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维护国际秩序的和谐,援助受难的贫困国家,以国际法为底线,团结各国人民共同抗疫。既然国是榜样,青少年便更须坚守气节。
读朱自清散文,我学会了在失意时追忆美好过往,重新扬起希望。
知朱自清经历,我珍惜亲人陪伴在身边的点滴。
品朱自清灵魂,我深刻理解何为气节。
朱自清散文便是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每个人心上。名为思索和坚守的青雾浮起在每个人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