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红楼人物,叹世间悲欢
作者:安朱丽 时间:2021-09-08 14:52:55 我要投稿!
品红楼人物,叹世间悲欢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一首五言绝句,诉尽了曹公内心痛楚;一曲红楼吟唱,道尽了世间悲欢离合。《红楼梦》问世至今二百多年以来,其中人物的一颦一笑,或清雅或洒脱,或天真或虚伪,都深深牵动着无数读者的内心。他们虽脾性各异,却各有各迷人之处,叫人叹息,让人感慨 ……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人公,他“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宝玉虽出生于声势显赫的封建大家庭,却无比反感排斥“仕途经济的学问”,说自己是“俗中又俗的一个俗人”,他厌恶八股文,认为它是“沽名钓禄之阶”“诓功名,混饭吃”的工具,他鄙弃功名利禄,平时“懒与士大夫诸男人接谈”。宝玉是最尊重女性的,说“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主,便觉浊臭逼人。”他在女儿们的陪伴中长大,深知那些地位底下的丫鬟们真挚纯洁的可贵,他亲近她们,尊重她们,她们所遭遇的种种不幸也影响着他,这让他憎恶自己的出身家庭,恨自己“为什么生长在这侯门公府之家,绫锦纱罗,也不过裹了我这枯株朽木;羊羔美酒,也不过填了我这粪窟泥沟。”感慨“富贵二字真把人荼毒了。”在旁人眼中,这无疑是一种叛逆,在那个“学而优则仕”的时代,宝玉并未为自己的家族做出什么贡献,他自己受时代的局限,也无法完全摆脱贵族社会桎梏,这让他的理想带有浓厚的伤感主义。如同他与黛玉的爱情一般,葬送在了社会的压迫里。
宝玉与黛玉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黛玉的美,不仅在她的外貌上。她清丽纯净,“年貌虽小,其举止言谈不俗,身体面庞虽怯弱不胜,却有一段自然的风流态度。”寄人篱下,父母早亡,造成了黛玉敏感多疑,多愁善感的性格,这也让她善于接近自然,体验自然。她不忍看着落花被玷污,认为对落花来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于是她用锦囊收集落花,建立花冢,“一抔净土掩风流。”又追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一首《葬花吟》,是对落花的怜悯,也是她一生凄凉感情的写照和对冲破封建礼教的渴望。黛玉的才气是不容忽视的,她别号潇湘妃子,吟唱“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咏菊》中说“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问菊》中问“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她的诗才是从生活中意境升华而来的,是她对自己命运悲剧感受的抒发,也是她讽刺世人的方式。黛玉在孤独中成长,又在孤独的环境中凋谢。
薛宝钗虽出身于封建皇商家庭,但她的结局无疑是令人叹息的。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用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这种药可以化解“热毒”。她放不下世俗的功名利禄,“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是她对富贵荣华追求的体现,是一种“热毒”;作为一个青春少女,向往美好,向往爱情,可是在儒家的道德规范下,在封建道德观的压迫下,她将自己对美好的追求认为是一种“热毒”,可悲!宝钗既是封建礼教的卫道着,也是封建道德的牺牲者。在金钏自杀时,宝钗说他“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这是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冷漠,但她也有沉静淡泊,温柔平和的性格,还有处心积虑的心计。这样矛盾的态度也昭示了她“金钗雪里埋”的悲惨结局。
在金陵十二钗中,王熙凤无疑是最特殊的那个。她性格爽快,能说会道,且幽默风趣。黛玉初入贾府时,她的出现将悲伤的气氛一扫而空,整个场面都为她所占据,“彩绣辉煌,恍若神仙妃子”正是对她最好的描写。但她也有心狠手辣的一面,“毒设相思局”,“赚取尤二姐”,可见她的心机与狠毒。她知道自己得罪的人太多了,但“骑上虎背,虽然看破些,一时也难放宽。”到了贾府抄家时,只落得个“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的结局。
一本《红楼梦》,是曹公对封建末世贵族衰败趋势的揭露,也是对现实的失望愤懑,对自由的追求向往。
“说到辛酸处,荒唐愈可悲。由来同一梦,休笑世人痴!”听一曲红楼吟唱,看世间悲欢离合,品红楼中传奇人物,念曹公心中苦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