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漫记读后感1000字初中

那一抹中国红

——《红星照耀中国》读后感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但是因为便于在“白色中国”发行才译为《西行漫记》。坦率的讲,我更喜欢《红星照耀中国》这个名字。尽管《西行漫记》,更具诗意,但我还是觉得前者更具中国革命的特点,更有力度,更有影响力和冲击力。

然而令我不可置信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居然是一个老外——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 

在这本书中,作者用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如实的向全世界的人民报道了中国的红色革命。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伟大的理想而奋斗不懈的精神,是世界人民了解到中国的红色革命是正义的,中国共产党员不是传说中的“赤匪”。对于这本书的作者斯诺,我有一种由衷的敬佩。他在1936年中国国内局势大转变关键性的一年,带着当时无法理解的关于革命与战争的无数问题,冒着生命危险进入陕西宁边区,成为在红色区域进行采访的第一个西方新闻记者,这四个月的旅行使他这个来自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新闻记者,在思想情感上产生了极大的变化,他对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人、革命战士、农民工、工人、共青团员、少先队员,有真挚而热烈的情感,从而对于在革命战争激浪中的中国,有了深刻的正确的认识。

通过他的描述,我看到那一个此前虽有所了解却并不熟悉的延安根据地,当面对误解和扭曲,红色中国的领导人敞开胸襟,热烈的欢迎这个远方而来的不速之客。无拘无束地告诉他,他们所知道的一切,然后信任的通过这个青年告诉全世界,在世界东方的战场上,不起眼的角落里发生的故事一一在这里,西北的漫天黄沙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新的民族之风;滚滚的硝烟暂时退缺,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革命气象,斯诺仿佛是带着一张白纸来到中国,而他笔下的周恩来,彭德怀,林伯渠,乃至毛爷爷本人,都好像是在那白纸上画下的绚丽墨卷。这些此前国民党通缉令上的人物,突然之间活生生的出现在人们眼前。坚定、执着、深邃而不乏快乐和幽默,让人沉醉。这些红军领袖的个人魅力,也是成千上万的中国人,从各种形式去支持或追随共产党,并为之流血牺牲的原因之一吧!

除了共产党领导的故事,斯诺还描写了许多形形色色的百姓。从火车上偶遇的老者,到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队员,还有穿着破破烂烂、头上扎着辫子的农民,这些普通人的形象组成那红区真实鲜活的生活画卷,斯诺笔下的这些小人物,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情况,折射出当时人们的精神状态。对于那些在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大人物,他们的言语、行为、思想,也因为这些小人物的环绕,获得更多人性的衡量尺度。如此的叙述形态,恰好在某种角度上符合了历史的要求。

我很欣慰地看到,作者没有把这本书上的任何人写成具有神性的人,而是写出了许多终身为了中国革命而兢兢业业,准备奉献自己一生的人。

同时,我也觉得这本书完全可以当一本游记来看,虽然是几十年前写的一本书,但美国人的那股满不在乎的洒脱劲变成了文字后真的很有魅力。斯诺以他充满热情和生动的笔触,记录了日渐成熟的中国共产党在苏区的一点一滴。大到毛爷爷对抗日战争的著名论断,共产党的基本政策,小到党员和民众的言语神态,斯诺以他出色的记实文学技巧记录了正在成长中的陕北苏区的一副立体而丰富的影像,让读者无不身临其境地为之动容。

而中国在经历了这几十年的沉淀,在几年之间突然崛起。中国就像一朵美丽的花,含苞欲放,谁都不知道它何时绽放,它就在一瞬之间,显示出它优美的身姿。中国就像一幅没有色彩的画,偶然之间被人加了一点颜色,就使这幅画充满了生机与热情。中国就像一个远在天边的恒星,在地球上并不显眼,但在引力的作用下,它慢慢接近地球,成为地球上最亮眼最绚丽的星星。无论身在何地,无论哪个夜晚,都能看到它依旧绽放,依旧是最闪耀的星星

愿我们的中国像花朵一样绽放永不谢,像图画一样使人惊艳,像星星一样永不磨灭,像太阳一样永远温暖美好。

最后,我想如果希望有颜色,那一定是中国红。红军的精神是一笔精神财富,激励着后人发扬革命先烈为祖国、为人民,无心奉献的精神,这值得我们永世传承。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