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1000字

 《儒林外史》诞生在被封建科举制度腐朽笼罩的清代,作者为同受科举制度毒害的清代讽刺小说家吴敬梓。几百年后的今天,捧起《儒林外史》细细品读……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也是本书核心所在。这几句已是老生长谈。自古及今,哪一个能看破。

都知人身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但世人却将读书当作功名富贵的敲门砖。为了“黄金屋”,他们可以学习形式呆板、苦涩无味的八股文;可以从风华正茂到白发苍苍;可以从淳朴善良变成虚伪狡诈。《儒林外史》中穷尽一生精力的范进一朝中榜,竟欢喜得发了疯。人到花甲,连秀才都没中的周进。违背父亲的遗训,贪图功名的匡超人……在吴敬梓生活的年代,在我看来,读书,是一个人立志的前提。曾国藩曾经说过:“盖世人读书,第一要立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而《儒林外史》中那一些只为功名富贵者的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一旦达到目的,这些工具就毫无价值,被他们抛之脑后,别无他用。

当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在《儒林外史》中,也不是没有,王冕就是其中一个。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人放牛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作画。后来,王冕有了名气,也不去放牛了,在家画画。因此,前来求画的人越来越多,而王冕四处躲避来拜访他的县老爷。最后,王冕跑去了济南,此后隐居。此间,朝廷行文到浙江布政局要征聘王冕出来做官司,他也婉拒了。在功名富贵面前,他心如止水,不为所动。

我也想敬杜少卿一杯酒!他乐善好施,对旧仆、孝老爱亲的人倾囊相助。他散尽万贯不眨眼,任世人讥谤,恬淡度日。他富有才情,却淡泊名利。既不参加科举考试,朝廷找上门求他做官,他装病推辞,对名利场中人冷眼相待。虽然有人笑他傻,不把握机会,但提到杜少卿,更愿意称为“豪杰”。

《儒林外史》中创作的人物形象鲜明,每个人物的影子都有作者吴敬梓对“功名富贵”的态度。例如,第一回里就写了王冕母亲临死时劝说儿子的话:“做官不是荣宗耀祖的,我看见这些做官的都不得有什么好收场。”而匡超人的父亲临死前的遗言“功名到底是身外之物,德行是要紧的。”王冕的母亲、匡超人的父亲,他们都在弥留之际,给他们的孩子留下了忠告。因为他们知道,任何一个人,无论是什么出身,一旦身居高位,就身不由己,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与活动,只能做一名没有灵魂的奴才。在我们为当时世人名流的庸俗可笑而叹息时,但也不能忘了深思“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正是因为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读书人,蒙蔽了他们的双眼,让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寻找“黄金屋”。

《儒林外史》这本书没有贯穿始终的事件,没有贯穿始终的人物,但却有贯穿始终的思想。用功名富贵引出不同的各类人物,借以否定科举制度,并且批判了腐朽没落的统治阶级,提出“读书岂能为功名富贵的敲门砖”的观点。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