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读后感900字

刘备的战略眼光与为人处世 

——《三国演义》读后感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一句话便将我们带入到了三国那个硝烟四起的年代。在我看来,三国那个时代并非是国家之争,而是人才之争。正如孟子所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众多三国英雄中,我最欣赏刘备的战略眼光与为人处世。 

刘备顺应时代,广交贤能 

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祖父刘雄被举为孝廉,官至东郡范令。父亲刘弘早亡,少年刘备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非常艰苦。他深知自己不如四世三公的袁绍 ,更不如爷爷贵为侯爵,出身于官宦世家的曹操。于是他忍辱负重,徐徐图之,不急于割地称王,而是在丰满自己羽翼的同时提出“匡扶汉室,一统天下”的政治口号。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顺应时代的举动,既利用了老百姓苦天下战乱久矣的心理,又不动声色地抬出了自己汉景帝后裔的正统身份,获得了保皇党派的支持,为刘备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 

在此前提下,刘备广交贤能,通过桃园三结义、徐庶来归、三顾茅庐、凤雏来投、五虎上将等等一系列举动,招揽人才,征战四方,最终于三分天下,称霸于益州! 

刘备待人宽厚,珍视人才 

刘备的宽厚可谓人人皆知,早年根基未稳之时,迫切的需要一块属于自己的根据地来发展壮大。此时正值陶谦将死,几次欲以徐州城池赠予刘备,但他都不接受,最终陶恭祖以死相托,刘备才勉强同意。荆州牧刘表也几次将荆州托付于他,奈何其不忍夺人之地。天下人才为此感动不已,为刘备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人心基础。 

再说当日在长坂坡前,赵子龙几近于舍命救下了阿斗,而刘备在接下阿斗后竟将其扔掷于地,痛心于阿斗几乎折了自己一员大将。虽然表演作秀的成分多了一点,但是无疑其部下经此一事,必能竭尽全力辅佐如此爱护自己的主公。 

刘备礼贤下士,知人善任 

刘备三顾茅庐充分体现了他的礼贤下士,首先,他屈尊纡贵来拜见孔明先生;其次,两次无功而返,但他仍然坚持来第三次;再次,垂立于门外,等待诸葛先生睡醒,并无半点急躁。诸葛亮自述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经此一番君臣互相考验,才在三国的历史中成就了一番君臣风云际会的历史佳话。 

白帝托孤比三顾茅庐更令人敬佩,刘备临终之际居然把天下托付给诸葛亮,我个人宁愿相信刘备说的是真心话,没有虚情假意。刘备对诸葛亮的寥寥数语,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倚重和信任。非此君不能得此臣,非此臣不能得此君,如此君臣相知,相得益彰,共同缔造了蜀汉王朝。 

刘备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集合每一个人的力量,汇聚成强大的合力。启示我们,在现代社会,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需要明白独木不成林的道理,更加注重团队的建设、维护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