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色》读后感1000字
作者:张易萱 时间:2023-09-24 19:02:09 我要投稿!
与书香为伴,度充实暑假
炎炎烈日,手捧一卷好书,如痛饮冰饮;严冬之时,手捧一卷好书,如沐春日和风;身心俱疲时,手捧一本好书,如洗涤心灵。与书香为伴,实为这漫长暑假里的不二选择。
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用一生都在治愈童年,作家林采宜在《底色》一文中写道:“人是永远走不出自己的童年。生命的底色总是在你未谙世事的时候就悄无声息地打好了。”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也都各有不同,大部分人对于童年的记忆是快乐的、幸福的、无忧无虑的;而有一种人的童年却弥漫着悲惨、可怜、暴力与无助。童年我们无法忘却的时光,是我们人生路途的最初体验。我们很难真实的还原过去,我们都有自己的记忆方式,而高尔基则是用它让人震撼和沉痛的文笔,记叙着他童年的成长和迷茫。
该作讲述了阿廖沙(高尔基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读完全书,感受到了作者对各个人物形象的刻画,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品对外祖母的描写:
“为什么父亲的灵魂会不安啊?”我问外婆。 “这怎么知道呢?”她微微闭起眼睛说道,“这是上帝的事,老天爷管的事,我们可不知道……” 夜深人静,我常常睡不着觉,透过窗户看着星星在蓝色的天空慢慢地飘浮。我脑子里不断臆想出许多凄惨的故事,这些故事中的人物主要是父亲,他总是孤零零的一个人拄着棍子向什么地方走去,后面跟着一条毛茸茸的狗……外祖母善良慈祥,爱亲人,爱邻居,爱所有的人。她心甘情愿把生活中的一切压力都承担下来而毫无怨言。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殴打、儿子的溺亡……都熄灭不了她内心深处的仁爱之光。她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与诗意的劳动妇女,她能歌善舞,善于讲形形色色的传说、童话、民间故事。她还是一个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时,所有的人都惊慌失措,只有她冲进火海,抢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盐。因此,尽管她有对恶势力顺从忍耐,对上帝盲目信仰的缺点,这并不影响她整体人性上的光辉。
作者高尔基在《童年》中也一再说明:"每当我回忆起俄国令人压抑的龌龊野蛮的生活,我常常问自己:这种丑陋的行为有必要去写吗?我每次都怀着充分的信心回答自己:有必要!因为这就是活生生的丑陋的生活现实,这种现实目前还存在着。要改变这种现实,要从人们的记忆和心灵中,从我们沉重龌龊的生活中清除它的影响,就必须透彻地了解这种现实。""我描写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丑恶行为,还有一个比较积极的原因:虽然这些丑行令人恶心,使我们感到压抑;虽然它们扼杀了无数美好的灵魂,但俄罗斯人的心灵仍旧是那样健康、年轻,正在克服并且最终能够克服这种丑恶的行为。""我们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在我们的生活中,虽然有滋生各种无耻的败类的肥沃的土壤,但这种土壤终究会生长出卓越的、健康而且富有创造性的力量,生长出善良和人道的东西,它们不断激发我们建设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灭的希望。"这一方面表明了高尔基的美学原则:作家不必回避生活中的任何丑事,但目的是为唤醒人们的重视,从而彻底消灭它,并且坚信人类社会有一种真善美的自我调节机制。另一方面也表明高尔基写童年的悲惨经历,目的不是为了向人显示他是多么值的同情与可怜,也不仅仅是简单的回忆童年生活,而是用自己童年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无论环境多么恶劣,生活多么艰难。总有一些善良美好的人,只要怀着一颗向上的心,在龌龊的环境下也能培养出健康、正直的心灵。
放下书本,长呼一口气,望着窗外不知何时升起的明月,心中不禁感慨万千。思绪逐渐清明,内心慢慢平静,正如高尔基先生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读一本书,才能理解为何要把生活当作正文,而把书籍当作正文下的注解。我相信,这个暑假如果我们与书香为伴,定能充实而圆满的度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