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1500字

【第6篇】

《呼兰河传》这本书,我最初非常喜欢,唤起了童年在小镇的旧事,比如走街串巷卖小吃的,家家户户看火烧云的,佳节寺庙上香的,老老少少夏夜乘凉的……有种说不出的亲切与温馨感觉。可读到后来却愈发感到悲凉,不禁让我想起读过的一则夜莺与玫瑰的故事:夜莺欣赏于一青年爱情的伟大,甘心用自己的鲜血浸染玫瑰树,在月色里用歌声使红玫瑰诞生来使青年与他的爱人能够跳一支舞。然而当青年拿着那朵用生命与歌声换来的红玫瑰给他的爱人时,女郎却说花配不上自己的衣服,比不上大臣送的珠宝首饰。一怒之下的青年将玫瑰丢弃,一个车轮便将它碾过。我不知道为何会联想到这个绝美又哀婉的故事,大抵是因为生命的炽烈,无论是夜莺还是人,生命本身就蕴含着希望,美好,然而也暗藏着死亡,带来苦痛,意外与悲伤。《呼兰河传》里的人物生来平平静静,死了也平平静静,“一年四季,春暖花开、秋雨、冬雪,也不过是随着季节穿起棉衣来,脱下单衣去地过着。生老病死也都是一声不响地默默地办理。”但,我相信他们都曾向往着幸福,虽然幸福的念想总化为绝望的泡沫。 

凄凉之歌——王寡妇

王寡妇的独子到河边去洗澡,掉河淹死了,从此以后她就疯了,但她却仍晓得卖豆芽过活。偶尔在庙台上狂哭一场引起邻人街坊们的同情,不过为时甚短因为人们看得多听得多不以为奇或者认为“人间苦难的人多着呢”。我感到凄凉的不仅在于王寡妇遭遇的悲惨,也在于邻人街坊们“三分钟热度”的恻隐之心。虽然尚可理解,毕竟在当今社会一个人的凄惨事件轰动一时被各大媒体咬住不放爆炒热卖,然后随着时间推移悲伤会淡忘,同情心些许会泛滥最后开始怀疑事件的真实性都已经司空见惯,但我想说的是无论何时,请心怀一颗慈悲之心,悲悯天下不幸之人,你可以不施以援手,但也请不嘲笑讽刺,更不要怀疑他们。或许有些事情是假,但若非有难处谁会编造伤疤用眼泪赚的同情与金钱?请用你的真心去接受他们的伤痛或者不同之处。凄凉之外我还感受到生活的无奈,王寡妇死了独子后仍然是平平静静地活着,哭过后也是如此。她将难过埋在心底,偶尔情绪失控大哭一场又是明天,生活的马车缺了谁照常运行,唯一做到的只能是向生活妥协,过好平淡的每一天。

希望之光——扎彩铺

中国自古就流传着“阴间”“阴曹地府”“地狱”等说法。人死后,灵魂进入阴间,阳间的亲人怕他没有房子住、没有衣裳穿、没有马骑。活着的人就为他做了这么一套,用火烧了,到地府样样皆有。其实,这是活着的人的一种期盼向往,活着的时候做牛做马,死后也希望像人间的老爷般有人伺候,能够吃饱穿暖。扎彩铺就是呼兰河人的心愿寄托,是生活下去的精神动力,是希望之光。即使在现在看来这希望之光有种深深的绝望,是最无奈的精神支柱,甚至会说是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鸦片,然而没有了这希望之光,心灵就得不到一丝的宽慰。就像现在佳节给祖宗上

坟一样,我们跪在坟前,双手合十,默念愿望,虔诚庄重的模样。只说,心诚则灵。

脆弱之花——小团圆媳妇

《呼兰河传》中印象最深的就是小团圆媳妇。她脸长得黑乎乎的,笑呵呵的,辫子快到膝盖,不是一个媳妇,而是一个姑娘。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个典型农村小女孩的形象,给人天真活泼之感。但村里的人却说她不害怕羞不像个团圆媳妇、大模大样的,两个眼睛咕噜咕噜的转。想来,她定是个聪明机灵的女孩,可在那时的旧社会,却只遭来毒打。她具有反抗精神“你拧她的大腿,她咬你;再不然,她就说她回家。”而她的婆婆对她的生病却不归咎于自己的毒打,反而找各种偏方,比如跳大神,吃全毛的鸡,扎谷草人等。最后竟然在众人面前脱光她的衣服把她放在滚烫的热水缸中。文章中的“我”这个小孩都能轻易看出小团圆媳妇的病结,但所谓的热心帮助的大人采取的方法令人心惊。一方面或许是封建伦理的束缚,一方面或许也是科学知识的缺乏。这场悲剧以小团圆媳妇的死收尾,早已在意料之中。但更让我心寒的不是那些“热心帮助”的人,而是那些看笑话,凑热闹的人。不禁让我想起鲁迅先生曾目睹中国人围观日本人杀中国人,甚至有拍手叫好的。貌似鲁迅先生曾批判这为国民的劣根性,麻木,软弱,浑浑噩噩。国民的劣根性难除,国家富强就尚远,唯一可做的就是爱国,无论何时用爱国之心爱人民之心落到实处,做切实可行,力所能及的事情,而不是用一副讨厌的嘴脸嬉笑叫好。

《呼兰河传》这本书有与外祖父在后花园嬉闹的无忧无虑生活的童年欢乐,自我认为更多的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人性的弱点,还有封建社会生活的悲凉,她以儿童的视角写出凄凉的故事,凄凉的人物,像那句话说的“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这么悲凉。” 但这些悲凉之事并不只在过去,也有在现代,这些才显得愈发的重要,因为它们的解决推动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让未来没有绊脚石,思想的前进才是社会前进的前提。

【第7篇】

相信大家都还记得,在我们五年级时学的一篇课文,《祖父的菜园》我读了这篇课文后,对它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我还发现,这是一本名为《呼兰河传》的书里的文章。

我立刻把它买了下来,然后被作者萧红的描写深深的迷住了,她用一个孩子的视角描写了自己的家乡,呼兰河。虽然那里十分荒凉,但是,因为是孩子的视角,让我们看到的都是一种乐观,向上的感觉,就像在写卖凉粉的冯歪嘴子的时候,明明他的生活很多苦难。但是通过描写他的行为和作者自己的感受,能让我们感受到,在他面对困难的时候,他用一种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在结尾,他看到了自己儿子的笑容,那是生命的希望和力量。

不仅如此,还有更令我着迷的是作者萧红对她生活的呼兰河小镇的描写,一个小小的小城,精心刻画。风土人情,来往起居,从卖馒头的,到卖烧饼的,一个个都活灵活现,有着自己的特点。

在这本书中,呼兰河只不过是一个不起眼的小镇,而且荒凉,落后,那里的人们,迷信,愚昧。在第一章,作者就描写了一个有着“神奇能力”的大泥坑,坑里发生过许多意外,有许多东西都跌进去了,那为什么人们不肯把它堵上呢?因为它可以给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一个吃问题肉的借口,每次市集上一有便宜肉卖,都用泥坑这个借口,然后大家都心知肚明,那是有问题的,但却没有一个人承认,甚至说出来的人还会被大家群起而攻之,但是,虽然这个小城是相当的差劲,萧红仍然是把它当做自己的家乡。这让我在文中感受到了一种深深的思乡之情。

萧红的童年是在这个呼兰河度过的,哪怕这里荒芜,寂寞,比起我们,在这物质生活的到满足的现在,仍在挑三挑四,完全看不到别人的付出,永远都不会知足,但是萧红呢?她有什么?只有一个破败的家庭,但她的童年依旧丰富多彩,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像她一样呢,还有她作品中的人物,一个个都是在悲剧降临时都可以保持乐观的心情,也不想我们,遇到一点困难就放弃,比如考试失败,事情搞砸,但是你不去面对,困难总会在这里,我们应该向书中那些人物一样,用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才可以使自己的将来变得更美好!

【第8篇】

当穿过一排排书架,我的目光慢慢搜寻着想坐下来静静看的的书,然后目光停留在一本名叫<<呼兰河传>>的书,轻轻从书架中抽出这本书,细细品读,仿佛跟随作者萧红来到了那个有故事的呼兰河城,了解呼兰河城发生的事。

印象最深的是呼兰河城人民的守旧和抗拒外来事物,以本能去排斥新鲜事物。文中如此写道:“比方那医生的名字叫李永春,那药店也就叫‘李永春’。人们凭着记忆,哪怕李永春摘掉了他的招牌,人们也都知道李永春是在那里”。而另一边拔牙的洋医生挂着很大的广告牌宣传,却让呼兰河城的人们觉得有些瘆人,即使有人牙痛,也绝不去洋医生那去拔牙,到最后这个洋医生沦落到兼职做接生婆。这真实而又细腻的笔触,把呼兰河人们骨子里的守旧不经意流露出来。

其次,就是我对呼兰河城的人们的冷漠、自私感到害怕。小说中提及过一个大泥坑,那个大泥坑里燕子、马、猪等都遭过殃,阻碍过车马、行人的行程还有小孩子掉下去过,但是从来没有一个人提出或者有个想法,大家一起把这个坑填起来,以后都会方便些。大家都是以一种旁观者的姿态,看这个大坑还会淹死多少东西,欣赏马掉到坑里挣扎的姿态,小孩掉进去说是得罪了龙王,可是这不是他们的生活吗?是因为没祸及自身所以置身事外也没关系吧。那还真是让人觉得悲哀。

再次,小说当中有对娘娘庙的描写也令我印象较深,塑像的女性全都是温顺的,没有横眉竖眼,近乎普通人,来娘娘庙跪拜的人多是来求子求孙,但对娘娘的塑像并没有多少尊敬。反观老爷庙里的凶神恶煞,眼睛像是会的老爷塑像,来跪拜的人心都比较虔诚。这强烈的对比,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世界是崇尚力量的,你若没力量,换句话说也就是你没有能力,温顺的让别人欺负。没有人会同情你,反而会让那些欺负你的人变本加厉。但与此同时,我也清楚地知道,你的能力是要为那些爱你的人、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的,马云,马化腾不就是很好的例子嘛!就算做不到他们那样,至少也要无愧于心。

最后,小说里用稀稀落落的笔触,写出了“我”的快乐童年以及小团圆媳妇被迫害的命运。小团圆媳妇我想用两个字形容“沉重”。让小团圆媳妇在开水里当众洗澡,用烙铁烙她脚心,找大神给她烧“替身”,最后小团圆媳妇死了。让我心寒的是,没有人提埋葬小团圆媳妇的经过,甚至为此痛心,这是一条人命啊!小团圆媳妇的死,除了她婆婆是刽子手,呼兰河城的居民也有一份责任在里面,哪怕当时有一个看热闹的人找出来说不对,质疑怎么会有在热水里洗澡治病的法子,哪怕没有救下小团圆媳妇,可至少曾努力过,无愧于自己的良心不是吗?

无论呼兰城的人如何愚昧和迷信,这里的人心是如何冷漠。这个地方依然有作者与祖父一起保留着快乐的童年,她依然对这座呼兰河城保留了一份别样的喜欢,别样的怀念。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