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汉武大帝》有感3000字
作者:川成 时间:2019-12-29 13:03:23 我要投稿!
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汉朝无疑是最具影响力的一个朝代,汉人、汉语、汉族、汉字,甚至汉城……都打上了深深的王朝烙印,也足以印证这一朝代对中国文明与进步产生的深远影响。
从夏、商、周到元、明、清,封建历史上经历了数十个朝代的更迭交替,或长或短,或单线前进,或差参共行,但到目前为止,汉朝依然是统治时期最长的一个朝代,前后历时400多年,在几十任皇帝的治理之下,演译出一段扣人心弦、迭宕起伏的历史悲喜剧。既有政治改革、开疆拓土的惊天壮举,也有后宫干政、宦官专权的恶行丑闻;既有高祖、孝武、光武等伟大皇帝,也有声色犬马、昏庸无能的误国君主;既有文人墨客的华美诗篇,也有自然科学的璀璨结晶……
纵观几千年的封建统治,王朝更迭总是呈现一定的周期性。从开国皇帝的励精图治,到王朝中期的兴盛发展,再逐渐因为种种原因造成的官场腐败、民生凋弊,或国力衰弱、外敌入侵,直到王朝覆灭、政权跨台,直到新生力量的重新登场,开始新的周期性运转。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历史是一面镜子,今人既可以通过这面镜子可以照出治国理政、兴国富民的经验,也可以照出改朝换代、亡国灭宗的教训。时间是一个过滤器,当尘埃落定,当繁华褪尽,当一切做古,时间让当时纷繁复杂的人物、场景逐渐呈现给后人一幅清晰的画卷,不仅让后人看清其中的玄机奥妙,也看清前人的善恶美丑、愚智忠奸。
所以,为人者,当以正直为本,为政者,当以公心为要,或许你会成为时间过滤掉的那个部分,或许你还进入不了史著的笔端,但时间也如同一座法庭,会给每个人以公正的人生裁决。
前段时间看了《楚汉传奇》,之后便对汉朝几百年的历史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在网上简单地查看了一下汉史,梳理出一个大致的脉络,有感于大汉王朝的辉煌统治,有感于大汉王朝留给后人丰富的历史遗产,有感于大汉王朝诞生的几位伟大的君王。网购了一套杨焕亭的《汉武大帝》,上中下三大本,百余万字。
书的序言给我很高的期望,一位序作者甚至将其称为中国的“车尔尼雪夫斯基”,当代的“钱钟书”,认为这部作品“既有史的品质,又有诗的情感”,云云。让我瞬间对作者有一种膜拜的感觉,能读到这样一部高品质的书,实在是荣幸至极。
然而,随着上、中、下三大部分的逐渐深入,让我对书的品质产生了些许的怀疑。抛开历史的观点和事件的逻辑性,单就表述这一层面就对作品稍感失望,感到作者表述历史事件的过程过于冗繁,而且涉及的线索过于宠杂,有时候几个线索之间的转换非常突兀;其二,仅透过这部作品,让我甚至对汉武大帝辉煌荣耀的一生产生了怀疑,之前,我是怀着对汉武帝刘彻的强烈的崇敬之情翻看历史的,我是希望通过这部作品去认识、去了解、去评读一位伟大的封建君王,但这套书却没有给我满意的答案;第三,我感到这部书对刘彻的雄才大略表现的并不够,虽然对于其开疆拓土、独尊儒术、实行“推恩”、出使西域、改革盐铁等等都有所交待,但仅停留在历史的叙述上,给人堆砌之感,缺少对汉武帝思想上、才略上的提拎、分析与评述;第四,过多地描写了宫廷争斗,常常纠缠于后宫的勾心斗角,虽然后宫的争斗直接影响着朝廷的决断,但着墨过多便冲淡了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可能因为阅读力、理解力、认知力的限制,对作品的评价有失公允,此纯属个人认识。
开卷有益。看完这一套《汉武大帝》,对汉武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科技、文化等方面都有所了解。武皇帝的一生在中国封建历史中也可谓登峰造极,对其功绩评述的著作也可谓汗牛充栋,个人印象尤为深刻的有三:
一是创下大中华的历史版图。从这部大作中,给我感觉孝武皇帝一生都在打仗,从16岁登基继位,到临终驾崩,武皇帝都奉行一句现在看来十分强势的信条:明犯强汗者、虽远必诛——这是何等的霸气。当然,皇帝的雄才大略需要将军的驰骋疆场,也正是在李广、卫青、霍去病等一批大将军的统率之下,东到朝鲜、北到外蒙、南到两广、西至河西地区都相继收归大汉,真可谓煌煌大汉、泱泱大国,四海臣服、万朝来贺。汉武帝对中国版图的贡献,在中国历史上无人能出其右。此外,武皇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建立了丝绸之路,打通了汉王朝与西域各国的经济、文化往来。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
二是确立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武皇帝之前的文景时期,两代君王奉行“黄老无为”的指导思想,息兵罢战、与民休养,这在很大程度上医治了楚汉相争时期给社会、给百姓带来的创伤。武皇帝继位之后,便逐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而且武皇帝在位时间长达50多年,半个世纪的影响,足以改变一个王朝的性格特点,足以改变一个民族的意识形态,文化的影响往往更为深远、更为持久,我想,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版图经常发生裂变,而儒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的原因之一吧。其实,正如一些书中的评论,儒家思想适合驭民,而真正要治国还是需要法家。我想,武皇帝也是深谙此道的,他虽然大倡“独尊儒术”的思想,但他对其他各家的思想流派依然能够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用之所长,而且,从他开创察举制、颁行“推恩令”,实行盐铁改革等一系列措施依然可以看出,在治国理政方面,武皇帝其实是推行法家思想的。
三是首开皇帝“罪已”的历史先河。封建历史上,皇帝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具有神圣不容侵范的尊严,贵为天子、一言九鼎,因此,在“皇上圣明”等一声声或真或假的朝贺声中,万乘之躯的皇帝很容易飘飘然,很容易感觉自己真的事事圣明、时时睿智,然而,天子皇帝也是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谁敢触犯天威,谁敢指责皇帝?也就是在汉武帝时期,臣相田盼为了排除异已,不就发明了一种“腹诽罪”吗?真是荒唐的可笑,真是一朵奇奇葩。然而,武帝晚年面对皇后自缢、太子被杀的悲惨境遇,回想自己穷兵黩武、四处寻仙的经历,也幡然顿悟,深感错误、深深自责,这已难能可贵,更难能可贵的是,天子“罪已”而能诏告天下,这是何等的胸襟。由此,历史的进程中,又衍生出“割发代首”、“打龙袍”等形式多样的“罪已”行为。皇帝的“罪已”虽然形式重于内容,也足以让天子走下神坛、还原本性,更让百姓感动于天子自责、自省、自警的胸襟。
中央电视台前些年播出《汉武大帝》时,对其做出这样的评价:他建立了一个国家前所未有的尊严;他给了一个族群挺立千秋的自信;他的国号成了一个伟大民族永远的名字。汉武大帝——千古一帝也!!
另有一点感悟:封建世袭制是一场政治赌博。王朝的兴衰、江山的稳固,维系于皇帝一个人的才略。所谓的“龙生龙、凤生凤”不过是封建王朝维护其家族统治地位的说辞罢了,而且,我们从历史中可以看到,因为权力的争斗,因为传统的裙带思维,皇亲国戚之间往往讲究门当互对、相互之间常常攀龙附凤,结果极易造成皇族血脉的近亲延续,从遗传学的角度来讲,这是不利于下一代的成长与发育的,历史上的皇帝也确实不乏低能弱智之主,但是,封建世袭制不管这些,不管你是雄鹰猎豹,还是呆若木鸡,不管你是身强体壮,还是年幼羸弱,你都是皇帝,有的时候甚至因为子弱母壮、皇幼臣强而造成后宫干政、宦官乱政、外戚篡权、宫廷政变等问题。太多的皇太子继承皇位的时候还只是个孩子,有的甚至因为是唯一候选人,而不管他是什么“货色”,都将成为天下王朝、江山社稷的掌舵人,这真是一场赌博,然而在这场政治豪赌中,天下沧生、百姓社稷成为唯一的赌注,如果赌赢了自然天下太平、百姓安居、生产发展、社会进步,可是,如果赌输了呢,轻则民生凋敝、社会停滞,重则江山不稳、生灵涂炭——封建世袭制早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