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虻》读后感3000字
作者:川成 时间:2019-12-30 09:44:20 我要投稿!
《牛虻》,讲述一个放荡不羁的少年,在青年时期,经历重重困难考验,最终历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经历成长的蜕变,毅然投身于革命的故事。
少年时期的牛虻,度过了生命中相对幸福、快乐的时光。纵使有继母偶尔的苛刻、刁难,还好还有神父的陪伴,有神父倾听他的苦闷、倾听他的烦恼。有神父耐心的教导,少年时期的牛虻依然是幸福的、快乐的。
直到他投身参加革命组织——青年意大利党,一切都有了变化。在这样一个组织里,他们为赶走奥地利人,统一意大利,建立共和国而努力。他们充满激情,他们富有理想。然而,为实现这一崇高的理想,却不仅仅是说说那么简单,需要有无畏的付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精神。
牛虻意外被捕,但被捕也许还不算是糟糕的。糟糕的是不小心泄露组织秘密,让最心爱的人愤怒、失望至极。而亚瑟(牛虻原来的名字)自己也在经受着又一次深重的打击。伤心、难过之处,又一次经受心灵的折磨与考验。得知作为私生子,又一震惊的消息,他顿时如跌入谷底般难堪,他所信奉的上帝似乎充满了谎言与欺骗,他所信任的教父竟然制造了谎言。他最心爱的人也对他愤怒至极,突然间,仿佛所有身边最爱、最信任的人都充满了欺骗,充满了谎言。
天真的我们,在尚未成熟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特别重要,总觉得所有的都该围着自己转,经受这么多,受尽牢笼里的屈辱,受尽绝望之中的种种煎熬,应该有人关怀,有人理解。可是没有。于是抱怨,抱怨自己所信奉的上帝为什么要这样对待自己,抱怨为什么要这样折磨自己......于是,毅然走向生命的边缘。
年少的我们,以为自己是周围的焦点,理应有人关注,有人关心。受尽痛苦,经受磨难,便会觉得老天不公,让我们经受这么多,处境没有任何好转。于是,便会有两种不同的差异。积极者,勇敢者,乐观向上,努力面对,迎难而上,进入一种新的生活;悲观者,自暴自弃者,觉得自己曾经所信奉的都在背叛自己,都在朝自己向自己所信任的方向偏离,越来越远。于是,愈让人绝望,让人无奈。然而,也许很多时候,很多困难,很多看似的绝境,只是上天给我们的一种考验,希望我们能在经历困苦,经历重重打击后,依然坚强,依然相信,然后能有更好的蜕变,蜕变得更加成熟,看待事情、处理事情不再那么绝对化,而是能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理智应对。
年少的亚瑟,最后又走向了什么呢?
十三年间
十三年后,在经历很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度过很多难以想象的艰难的日子,我们看到了另一个牛虻,看到了在苦难中蜕变的牛虻。
在码头被醉酒的拉斯加人用火钳打伤,在甘蔗园里为奴隶干活,在银矿干杂活,在杂耍班子扮演驼子,扮演为博得人们捧腹一笑的驼子,遭受人们的嘲弄,不解.......
十三年间,牛虻经受了太多。经受了很多常人无法想象的,在这样的困境中,他依然坚贞不屈,依然能够勇敢的面对生活。依然从一个个困境中艰难地挺过来。琼玛说:“你经历这样的处境仍然矢志不渝,你是我见过的最勇敢的人。”私贩子们也愿意为他赴汤蹈火,一同参加起义的人也无不对他叹服。也许,这就是苦难磨砺的结果,面对重重困难,依然坚强的挺过来,十三年间多少艰难走过来,他赢得了更多,赢得人们的尊重,赢得同行的人深深地叹服,赢得了超越当初年少自己所拥有的一切,超越那奢华的物质本身......
他更理智。更谨慎的考虑问题。他说:“刀子对革命本身来说有一定作用,但必须有组织良好的宣传作后盾。”对于他们正在做的事情,他说:“胁迫政府本身不是目的,仅是达到目的的一个手段,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改革人与人的关系,那么就要以不同的方式工作。”对于与不同主张、不同观点的人相处,他说:“棍子能打狗就行,口号能唤起人们反抗奥地利人就行,管它是什么口号。”他在一次次经历中成长,他在成长中蜕变,变得更加成熟,更加理智。似乎,什么都会有解决的办法。似乎一切事情都处理得那么游刃有余。直到......
是的,人可以在苦难中成长,在苦难中蜕变。然而刻骨铭心的感情,然而那些埋藏在心里,发自内心的感情,有时是理智所控制不了的。那坚实的的防线也会有所触动......
爱的心理防线
对于神父Padre的感情,在十三年后,再一次靠近神父那么近的时候,不经意间显现出来。在想靠近与离开的矛盾之中挣扎,他心里依然埋藏着对神父深深的爱;在靠近神父的那一刹那,看着神父痛苦的表情,充满了彻底的绝望,牛虻情不自禁地战栗,他几乎要忍不住承认,承认他是亚瑟,忍不住再叫一声:“Padre。”
在一次计划行动中,牛虻终于没能控制自己,失控。短暂的时间,没能逃离,牛虻被捕入狱。
他是那样的坚强,纵使受尽酷刑,纵使狱中统领使劲各种办法,都没让他说出只言片语。然而,神父的到来,让他不禁颤抖。他佯装高傲,佯装冷漠,可心里是那样的深切。对于神父的感情,对于神父的爱,在时而的冷言冷语中显现,让人几乎无法察觉。
深切的爱,夹杂了太多。有愤恨,有恼怒,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有那深深浅浅的爱,在那几丝冷笑中显现,在那不经意的嘲弄中显现。
几乎忍不住就要脱口而出。“Padre,我是亚瑟。我是亚瑟”......
那一刻,不再有关于不同道路选择的争执,不再有作为教士与革命党人之间的矛盾。那一刻,是Padre与亚瑟之间的对话。那一刻,忘却深在牢狱之中,忘却时间与地点,忘却生与死,忘却他们是敌人。唯一存在的是,曾经最亲密的人,是名义上的父亲与儿子。抛开那些观念上的冲突,浓浓的爱割舍不断......
牛虻躺在那里,把头枕在蒙泰里尼的胳膊上,就像一个生病的孩子躺在母亲的怀里。......
深爱的人
深爱的人——琼玛。因为深爱,不小心差点被捕;因为深爱,他是那样在不经意之间在意。即使十三年后,再见到她,牛虻是那样关切,关心在不经意间流露。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打听她这几年的生活;通过各种各样方式,同她交谈;哪怕粗鲁,哪怕无礼,他只希望同她交谈,同她有接触的机会。在不经意间,琼玛好像看到亚瑟的影子;在不经意间,他们好像存在某种相通的东西。
琼玛为自己当初误解亚瑟,而间接导致他的“死亡”自责不已、悔恨不已。她用全部的青春反思于她所做的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她毅然决然地与悔恨的恶魔进行斗争。她背负沉重的心理负担,负担的太重,重得无法承受。在这沉重的负担里,埋藏了深深地自责与悔恨。
她一步接一步,脑海中闪现着牛虻5年艰难生活的场景。那些情景真切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仿佛她曾经看见过,仿佛她曾经体验过。体验过那种无奈,那种无助,那种比死亡更加苦涩的嘲笑,孤独的恐惧,缓慢、难熬的痛楚。那些情景是那样地真切,仿佛她曾在那间肮脏的印第安棚屋里坐在他的身边,仿佛她曾同他一起在银矿、甘蔗地、可怕的杂耍班子里受尽折磨......
痛苦的回忆之后,是怀念。怀念亚瑟,怀念曾经的所有......
直到临别前的最后一夜,心中隐藏的所有仿佛就要吐露而出。彼此之间仿佛不言而喻,仿佛一切就要真相大白。拨开那层薄薄的面纱,似乎一切就要云开雾散。
然而,命运作怪。谁能想到,那即将揭开的真相,即将阐明的爱意,却是在生命将尽之时,却是在生命最后的时刻,在临刑之前的前一夜。
“明天日出的时候,我就会被枪决。我答应过要把一切告诉你.......你应该明白为什么我对你总是那么粗暴,为何忘却不掉旧日的怨恨。你当然明白是为什么,我告诉你只是因为我乐意写信给你。在你还是一个难看的小姑娘的时,琼玛,我就爱你。那时,你穿着方格花布连衣裙,系着一块皱巴巴的围脖,扎着一根辫子拖在身后。我仍旧爱你.....”
那份爱意浓浓,那份爱意永久的存在。爱的真切,爱的深沉......
信的末尾,是他们小时候一起学的一首小诗:
不管我活着,
还是我死去。
我都是一只牛虻,
快乐的飞来飞去
.......
牛虻,曾经身处上流社会的优越环境中,偶然的意外,历经重重困苦、折磨,投身革命。于革命过程中历尽艰险,依然乐观依旧。依然保持超人的毅力,过人的胆量。他与私贩子保持良好关系,他让革命党人敬佩,他让当局者恼怒、愤恨。他是坚强、勇敢的革命志士。
于感情之中,同红衣教士蒙泰里尼大人之间亲密而又疏离的关系。这个曾经最亲密的人,名义上的父亲,曾经给予他很多,但也给他带来深深的伤痛。但即使表面是多么愤恨,心底里却依然埋藏着浓浓的爱,埋藏着那难以言说的爱。对最亲的人,对所爱的人。
对琼玛,这个从小就喜欢的女孩。哪怕过了十三年之后,他还是那样在意,在意她的生活,在意她的一切。举止之间,也难以遮掩。他这样深深爱着琼玛,直到临死之前,揭开那层彼此都明白,却未曾揭开的薄薄的面纱。他写下那封保有爱意的信,写下那封诀别的信。是那样真切,那样真诚。那份浓浓的爱永远的存在......
不管我活着
还是我死去
我都是一只牛虻
快乐地飞来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