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600字高中
作者:韩晶 时间:2021-01-19 20:40:17 我要投稿!
【第1篇】
看余秋雨的书,是因为曾看到他的一句话“大智不群,大善无帮,何苦孤步,何惧毁谤”,于是便买来一本《文化苦旅》。起初还以为它会不好看,可当我真正去读的时候,一眼就喜欢上了。
有人说“借我一生去寻觅,不如慢读余秋雨”,《文化苦旅》就像是一本流浪的文化,带你去看古老的美好,诗意的世界,读它不是任务,不是被迫,而是领略,领略书中万千山水的别种风情,体味不同文化的百般感觉,“千般荒凉,以此为梦,万里蹀躞,以此为归”,这是书中我最为喜爱的一句话,世间万般荒凉景象,都只是文化的梦幻,迈着小步行走万里,只为回家。对于这个,我不求甚解,或许我甚至可以不用懂它,也能体会其中的感觉,或是享受,或是通透。
余秋雨先生似乎证实了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游历中国大陆风景名胜,起于甘肃敦煌,始在境外南洋。《莫高窟》里他开始追求艺术之美,于是乎感慨到:“我们的民族,总算拥有这么一个朝代,总算拥有这么一个时刻”;《阳关雪》中他认为统治者没有给艺术家足够的地位和尊重,因而限制了艺术家们的创作,他对古代文化名人充满了悲叹,哀痛和伤悼;《沙原隐泉》;《柳侯祠》里余秋雨先生是在哀叹着柳宗元失去了“个人的意义”;《白莲洞》,《都江堰》,《三峡》《洞庭一角》……作者带我领略太多文化遗址,或是景,或有情。
如果说余秋雨孤身一人访问中华文明被淹没的重要遗址,那么《文化苦旅》便可以称作是默默反驳文人对流失文化的糟践。
“路,就是书”,书和路,有人说这是殊途同归。行走在人生路上所见所闻都能被书记载下来,人生如书的比喻也大多不过如此了;“ 没有悲剧就没有悲壮,没有悲壮就没有崇高”,人总要犯错误,受挫折,这样才会得以推进。我开始慢慢懂得一些所谓生命的含义,开始产生一些感慨,爷许我没有余秋雨先生的经验,但我总能从他的词句间体会到文化力量的生生不息,像是一阵风,轻盈且无声,带走了信客,来到了文明的尽头,于是乎,便甚感愉悦,欣喜。
“世间真正温煦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在这场千年苦旅中,他们在这千山万水里行走,向山水吐露自己的心思,沉醉山水之间,恍惚间,总能看见一个人,面对着断垣残墙,低头不语,或思考,或叹息,又或是惊叹。
《文化苦旅》总能引起我的共鸣,即便我没有到那些地方去过,只是偶尔在书上,或电视上看到过,这些却远远不及这本书就给我的印象深刻,我开始学会自我审视,享受这份心灵盛宴的滋润。
【第2篇】
读《文化苦旅》有感
打开这本《文化苦旅》,它的封面与纸质极美。细读,整个散落于大江南北山川河流的一代一代的中国文化都被余秋雨先生拖曳描摹出来。读完本书,如同与余秋雨先生一同在那些隐匿着中华文化的山川河流中走了一遭。原本颇为闲散的心绪变得肃然,心头没来由的多了几分厚重之感,再也简单不起来了。
余秋雨先生也在自序中说,我本为追回自身的青春活力而出游,而一落笔却比过去写的任何文章都要苍老。
一个苦字,道尽了这场旅途的磨难。真正的苦旅更是思想上的跌宕,是他对文化无休无止的追求和探索。正因为人生本就是无休止的边界。不管是冬暖夏凉,还是大喜大悲,最后都是要闭上眼睛,回归于历史的冷漠。文学的历史情怀,作家自身的生命与历史的对话,要寻找自身与浩瀚历史长河的关联,因此必须要与历史中每个存在过的生命对话,那那些与自己有缘的灵魂。这种情感越深,历史也就显得更有人情味。
但历史总是严肃的,维系了一个民族发展以及走向的文化也是轻率不了的。当我们从历史当中寻找文化存留下来的脚印的时候,这无疑会变成严肃枯燥,却又丝毫不敢懈怠的工作了。哪怕他们藏匿于山水之中,带来了山的俊秀和水的秀美。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5000年历史文化的民族。5000年的积累沉淀凝聚着这个民族的血脉和根源。这片土地养育了这个民族,凝练了这股血脉,也铸就了这种人格。我们在这边土地上繁衍生息了5000年,早就与这片土地连为一体,它记载着我们的历史,蕴含着我们的文化,每走一步都能找到让人思索回味的事迹。如今物质生活日益满足,可我们的精神又该往哪个方向走呢?历史留长的如今,钱路到底该怎样走?或许该回头看看来时的路,看看古人走过的那些山山水水,楼台栈道。我们的文化藏在山水之间,脚步太过幽深,不踏破铁鞋,怎得柳暗花明。
历史在叹息,却在永恒不断的向前走着,诉说着一个古老民族的一切,文化出于历史,历史在于人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