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茶馆》有感700字

【第1篇】

三教聚合,演绎悲欢离合;九流登场,讲述浮沉烟云。

——题记

我坐在一家茶馆中,再次拜读老舍的经典作品——《茶馆》,老舍刻画了裕泰荟馆中的芸芸众生,呈现了旧社会的画卷,一个大茶馆,一个小社会。市井之间,看尽人生百态;方寸之间,看尽世事沧桑。

《茶馆》分为三幕,跨越三个时代:戊成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末年、军阀混战的民国初年以及抗战胜利后解放战争爆发前夕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时期,描绘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三个黑暗、病态、荒诞的社会发展片断,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腐败,展现了社会百姓的朴实悲欢。茶馆的三次历史变迁,征兆着历史,也征兆着这历史必然被埋葬的命运。

《茶馆》中人物繁多,要说印象最为深刻的,便是茶馆掌柜——王利发。他为人处事圆滑,自私,但没有坏心眼。他更是一个精明的商人,在那个年代,时代不断变迁,其他茶馆相继倒闭,而他却能通过自己的聪明,懂得迎合时代改良茶馆,使得他在那个年代独树一帜。然而一个动荡的时代不会成全一个安稳的人,一辈子没有做过伤天害理事的王利发最后只能自杀;正直爱国的旗人常四爷最后穷困潦倒拣别人撒下的纸钱;一心实业救国的秦二爷四十年到头来所有心血终成泡影……

《茶馆》中努力求生存的人最终都不得善终,而那些投机取巧的奸恶小人却可以安稳度日。常四爷那句“我爱我的国,可谁来爱我呀!”听得我一度哽咽,这是多么令人悲哀的时代啊!旧中国的社会是多么黑暗与坠落!在老舍笔下,我读出了世道沦落,读出了人间正道是沧桑。

庆幸我生活在和平年代,生活在法治社会,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如今的中国无尽的光明,祖国繁荣强大,百姓安居乐业,国人团结一心,爱的阳光普照大地。茶馆中那个帝国主义、封建势力、流氓特务横行霸道、无法无天、灾难深重的时代早已过去。以史为鉴,记住这段历史,倍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生活,肩负历史重任!

合上手中的书,茶馆内溢满清香,唇齿间的苦涩已变得芳香甘甜。走出茶馆,站在暖阳下,感叹生逢盛世,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我大步向前……

【第2篇】

曹禺先生曾说:“《茶馆》是中国戏剧史上空前的范例”。我手捧着这部话剧,细读了几遍,深以为然。

故事发生在北京裕泰茶馆里,掌柜王利发一门心思的经营父辈传下来的老字号茶馆,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安稳小康。为此,它四面周旋、八方应酬,却屡遭巡警大兵的敲诈和地流流氓的滋扰。他一辈子“请安、鞠躬、作揖”,一辈子小心谨慎做顺民,日子却越过越无望,最后,连毕生的指望——茶馆,都被无情抢占。穷途末路、万念俱灰之际,他说出了自己从来不敢声张的困惑和委屈:“我可没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谁出的主意?那就要问问封建腐败的晚清社会、军阀混乱的民国时期、以及抗战胜利后的国民党政府了。三个动荡年代,极尽严酷的现实,嘲弄底层民众的努力,腐蚀他们的思想,否定他们的人生。短短的三幕话剧中,要想通过茶馆这个局促的舞台框架,展现复杂的社会变迁绝非易事。老舍先生巧妙地通过各色人物的生活命运,展现了半个世纪以来的历史风云。并且,这部话剧没有贯穿始终的情节、惊天动地的故事和丰富花哨的动作,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单纯个性化语言来展现人物鲜明个性。如秦仲义说要收回茶馆时,王利发说:“你甭吓着我,我知道您是多么照应我,心疼我绝不会叫我挑着大茶壶到街上卖热茶去。”嘴油嘴滑舌、奉承讨好的语言,刻画出王利发精明圆滑的特点。比如吴祥子敲诈王利发时说:“多年的交情,你看着办!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弄成不好意思吗?”奸诈无耻的丑恶嘴脸暴露无遗。比如常四爷因一句“大清国要完”的话坐了牢,后来靠卖菜为生,但面对“谁给饭吃,咱们给谁效力”的宋恩子,常四爷这条硬汉仍直呛回去:“要是洋人给饭吃呢?”一个忠肝义胆、敢怒敢言的爱国旗人形象跃然纸上…拥有如此娴熟精准的语言功力,老舍先生不愧为一代“语言大师”!

希望有更多的朋友阅读这部经典话剧,感受老舍先生的语言魅力,领略特殊时代的历史风貌,相信你会受益匪浅!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