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目送》

缓缓翻开这本书,淡绿的封面,就像它的内容一般淡淡的带给我们温暖与感动。《目送》是龙应台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之后推出的人生之书之三。她一改率性犀利的笔触,将这本生死之间的深情之作献给了她的父亲母亲,兄弟,同样也献给了我们。

彼时的龙应台,五十多岁,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暗夜行山路”,生死经历过后。她于感悟与悲痛之中写下了这本书,作为一个子女的父母,父母的子女,夹在两代人之间的龙应台带领着我们见证父母的老去,子女的成长。《目送 》是一本任何年龄段皆可阅读,并从中有所收获的书。如龙应台一般的中年人看到父母子女在光阴里悄然变化,鬓发斑白的老人看到子女的陪伴与关爱,朝气蓬勃的年轻人看到成长中的自己种种不足。作为我父母的女儿,阅读《目送》时感悟的更多更深的,是龙应台对孩子成长的种种体会。

《目送》中的华安,从上小学时对母亲的依赖 到青年时的独立淡漠,从“不断地回头”到“消失前一次都没有的回头一瞥”,到“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仿佛看到了自己。幼时的我们,需要依赖,可以依赖,也想要依赖,可渐渐地,我们长大了,或许因为我们羞于接受父母的深情,或许因为我们早日离开父母的庇护,或许因为我们不愿表达内心的爱与关怀,或许种种……,我们终于还是离父母更远了。

听过这样一段话,因为是血肉相连的亲人,所以许多话反而成为禁忌,交流是羞耻,亲近是羞耻。唯有通过相互苛求和中伤来表达对彼此的爱,才是理所当然,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实 。我们在长大,父母在老去,父母眼中的我们却始终孩子,这一点,时光也无法改变。

《十七岁》里的华飞,拒绝了母亲坚持递过的雨伞,无法理解母亲的好奇,感动与兴奋……我们与父母之间隔着悠悠岁月,时代造就了我们不同的观念,经历造就了我们不同的见解。我们可以不同,可以反对,但应当理解。

《目送》带领我用另一双眼睛看,看到了父母对子女的成长有何触动,从龙应台的视角里,我看到了我的父母,看到了许许多多的父母,开始想要理解,想要关爱……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