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读后感800字

有境界 自成高格 ——《人间词话》中的境界

对于古代词话的典评,听过亦见过许多。借盛名斟完《人间词话》,苦苦借助评析读完每段词话后的数语,对书中笔者的境界说最是觉得有味。最是境界,最赋高格。

第一次捧起王国维先生的作品,有一半是出于对一代国学大家的敬仰。对于这位遗老,一向苛以誉人的鲁迅,也赞之“可以算一个研究国学的人物”,其友人陈寅恪更称其生平成就“几若无涯岸之可望、辙迹之可寻”。近一个世纪前,这位瘦削的学者自沉于昆明湖,为后世的我们留下了薄薄的一册文学批评。读罢掩卷,可谓寥寥几语倾尽人间词话之妙处,仅是浅尝辄止就已唏嘘不已。先生用糅合了西方美学的思想评中国传统旧文学,便是别有一番新于以往文学批评的见地了,书中的境界之说更是为中国现代文坛奉为圭臬。

《词话》中的境界之言乃是先生对于“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作词作诗的见解。被先生概括为,悬思、苦索、顿悟。其实细细思忖来这境界何止于词话,哪一段人生莫不出于从咬牙再到粲然。第一个境界即“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原是晏殊的《蝶恋花》中闺思离恨的名句,被借来表达治学过程中对于志向的坚定。纵是千般恨命运多舛,万种怨风雨兼程,也一心牵着前路。心中偶有难越的坎也不管,多艰的旅途也不顾,对于出路的固执追寻才是最浅的境界所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的凄婉隽永带我们看到第二个境界。为伊而瘦尽灯花一宵又一宵,治学过程中的钻研是必不可少的,为了已深深扎根于心底的志而只身远行,即使天寒地冻,路远马亡。只有磨破了手脚依然挣扎着前行才能触碰到这第二层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在重峦叠嶂后的峰回路转像是苦苦追寻后一转身的静静等候。只有经过了前两层境界的千锤百炼才能遇到人生中的粲然。

王先生的境界又何止于三句婉约的词话,境界之于我们每个后人莫不有着浓重的意义。被沙砾蒙住双眼的人可以倒下捂住眼睛,也可以投身风沙揉亮眼睛负隅顽抗;被激流冲走的种子可以放手而撞向暗礁粉身碎骨,也可以扎进暗无天日的石缝,待十年二十年拔地参天。不过是境界之别,一个人的人格高低已见。词话虽美,只愿不辜负这境界。

词话境界,人生境界,高境界赋人予高格。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