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读后感800字高三

【第1篇】

眼观其书 心在其中

最生动的笔墨描出最活泼,最丰富的图画;最平凡的笔墨透出最耐人寻味的意境——这就是读完《西游记》我最直观的感受。

整本厚厚的书,却附着令人无法抵抗的魔力,慢慢的告诉我们,深入我们的思想,把我们带入书中的场景,把每一个精彩的场景透进我们身上的每一个细胞,作者将他的内心尽情的显现出来,将他的脑细胞似乎也完全的展现给我们;我们随着他的思想场景尽情的享受每一个精彩的故事;我们心甘情愿并心满意足的随着他的文字慢慢享受……

《西游记》将我们带入吴承恩的思想中,他的想象中,他所想的场景中……他用极为普通的语言来描述他的思想中所想象的。但,就是这些朴素、普通的语言,却让我们的眼前出现书中一幅幅精彩和感人的画面。《西游记》使我感动,使我悲伤,使我愤慨,使我充满激情---都是因为作者在其中,我们也在其中,是作者的感动,悲伤,激情,愤慨点燃了我们的内心。

暑假中,我迫不及待的将《西游记》看完,因为它精彩,它生动,让人爱不释手。还记得,孙悟空大闹天宫的那一幕吗?孙悟空的野性与他不服输的性格,让我们内心释放出来。面对至高无上的玉皇大帝却没有丝毫畏惧的心,孙悟空勇敢的挑战,让天庭鸡犬不宁,让各路神仙为之抓狂。孙悟空将他的野性完全释放出来,自由自在的性格和放荡不羁的行为,也最终奠定他被压在五指山下五百年的悲剧。但,孙悟空并没有放弃生命,依旧积极向上,期待有一天依旧自由自在。

吴承恩将其展现的灵活现,让人有欲望了解下面的情节,吴承恩将我们带入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场景,似乎让我们亲身经历一番。在《西游记》中有一节是讲孙悟空棒打白骨精的情节。唐僧因为自己的善良,可怜别人,却不知所谓善良的人是白骨精的化身,为护师心切将白骨精打死,却被唐僧误会,师徒两人关系破裂。让我们心痛,伤心。恨唐僧的不识好人心,我们的心情随着情节的发展跌宕起伏,将孙悟空与唐僧化解误会,师徒二人合好的场景,让我们开心流泪,开心拍手,心情开朗。我们似乎也在书中,随着人物的心情变化而变化。

一些些扣人心弦的情节,当我们闭上眼回味时,一些精彩的片段在我们的脑海中不断浮现,让我们回味无穷,因为我们眼观其书,心在其中。

如果说画家要用颜料来完成他的画,音乐家要用旋律来完成他的歌曲;那么作者吴承恩用他的文字来展现他的想象场景,让我们在他的文字中遨游,享受,回味。徐悲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凡美只说一感动人心者,决不能离乎人之意想。意深者动深人,意浅者动浅人。”吴承恩的《西游记》之所以能够深深地感动人,就是其将我们带入他的文字中,眼随心动,心由境迁。

【第2篇】

浪 子 回 头 金 不 换

——《西游记》读后感

读了《西游记》,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唐僧师徒,曾经都是“罪人”,经过“取经”的洗礼,最终都成了“正果”。他们的经历,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浪子回头金不换”。

一、唐僧

本是如来佛的第二弟子金蝉子或金蝉长老转世。小说第一百回,释迦如来佛亲口说:“圣僧,汝前世原是我之二徒,名唤做金蝉子。因为汝不听说法,轻谩我之大教,故贬汝之真灵转生东土。”

这就说明金蝉子虽是如来佛祖的弟子,也不守礼法,听经时还开小差。故贬入凡间叫“江流儿”。父母惨死,成为遗腹子,自幼在寺庙中出家、长大,修行。后作为唐太宗御第前往西天取经。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从西天雷音寺取回三十五部真经。功德圆满,加升大职正果,被赐封为旃檀功德佛,手执由观音菩萨所赠的九环锡杖,身披锦斓袈裟。

二、孙悟空

本是传说中的太乙散仙,乃补天奇石孕育而生,混世四猴之一灵明石猴。后来拜菩提祖师为师学艺,会七十二变、腾云驾雾。一双火眼金睛,能看穿妖魔鬼怪伪装的伎俩;一个筋斗能翻十万八千里;可他为了有个称心如意的武器,竟大闹龙宫,夺取镇海神针——如意金箍棒;为了长寿,竟大闹阎王殿,撕毁《生死簿》;他偷桃,搅乱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偷丹,踢翻老君炉;不满“弼马温”,大闹天宫;就连如来,也要和他斗法……简直是无法无天。

后来经观音菩萨点化,师父唐僧教导,一路降妖伏魔,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取回真经,终成正果,被封为“斗战胜佛”。 

三、猪八戒

原是天庭玉皇大帝手下的天蓬元帅,主管天河。因醉酒调戏嫦娥被逐出天界,后又错投猪胎。

他的最大特点就是好吃懒做,贪图女色,自私自利,好进谗言,常想作弄人。但他知错能改,对师父忠心耿耿,善讨师父欢心;对师兄的话还算得上听从,常受师兄戏弄也一笑了之。虽然老嚷着要“散伙”,但从来未真正放弃过,直到取经成功,修成正果,被如来封为“净坛使者”。

四、沙和尚

原为天宫中的卷帘大将,因在蟠桃会上打碎了琉璃盏,惹怒了王母娘娘,被贬入人间,在流沙河畔当妖怪(塘虱精),后被收服,负责挑担。

一路衷心恳恳,任劳任怨,最后被封为“金身罗汉”。

小说中师徒四人,或“不听说法,轻谩我之大教”,是个“不敬三宝特立独行的西方不肖弟子”;或“桀骜不逊啸傲天地”,无法无天;或醉酒戏嫦娥,贪色被贬;或“打破琉璃盏,触犯天条”,就像我们现在的“问题少年”,但在如来观音的点化下,在“取经”大业中,都修成正果。 今天,我们有成千上万的“问题少年”,只要有合理的引导,有激励他们的伟大事业,那么我想同样会“浪子回头金不换”! 

【简评】巴尔扎克说过:“有天才的人们全是历史纪念碑”。越是具有鲜明时代的文章,越具有特殊的历史价值。本文从唐僧师徒四人历却红尘又脱胎成佛的经历,得出“浪子回头金不换”的哲理,再联系现实,直陈“问题少年”,提出拯救的良策——合理引导、事业激励,针对性强,值得思考。

文章观点独特,既揭示了事物的本质,又“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有创新。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