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有独钟》《书香岁月》读后感800字

也许是“现代作家青春剪影从书”中“青春剪影”拨动了心弦,考虑良久,选择了两本书来粗略读一番——《书有独钟》《书香岁月》。

以“青春剪影出一首首梦的歌”来与君分享。

每个作家都有藏在他的文学梦背后的故事,这些故事启迪我们人生智慧和精神思想,都是难得的知识营养。对于祖父笑问:“谁在钻书柜呢?爬上爬下,像个灰猴子似的。”幼年钟书应道:“书中自有无数馨香,哪里会脏。就这几本小说,害得我东翻西找的,就像刘备三顾茅庐似的……”童年钟书有伯父教导,愉悦自然。又可爱又好笑的形象印入脑海:得到两大摞书,摇头晃脑得得意至极,在路上,一边炫耀地东摆一下书,西摆一下书,口中念念有词。在桃坞中学时期,如同窗所说:“学乖了,在食堂读书,误不了开饭时间,看书入迷,老师闭馆喊同学吃饭也听不见。”似乎学痴了。学得杂而不精,后来在父亲狠狠教训下,始知发愤。而阿季童年生活是从诗中有画的古都北京开始的,飘逸着书香。他的父亲补塘先生被问到:“爸爸,你小时候是怎么样的?”不是夸耀,教训口吻陶醉于过去,也不是用成功点缀自己,而是看似令人失望的回答:“和普通孩子一样。”殊不知补糖先生幼时贫寒,少年丧父的忧伤,求学的艰难,每向前一步,都是用辛勤的汗水与智慧换取的。但这一切,被父亲概括为普通。母亲呢,仿佛从没有空闲的时候,却对家里照顾,安排的很详尽。父亲的豪爽,母亲的细致入微爱抚,滋润着阿季无忧无虑的童年。后来父亲的清正在腐败的社会吃了大亏,于是回南,之后的生活可能变化很多,但阿季喜欢读书没有改变,与父亲一样,“三天不看书,不好过;一星期不看书,都白活了”。阿季对书的爱达到与先贤比肩的境界,令人称叹。

两位作家的童年毫无疑问对我们学习生涯中有所启迪,两位家庭中既有相似——长者的教育,为他们点亮照明前方的灯塔;也有不同——钱钟书家里父亲对孩子的管教比较严厉,且一丝不苟;而阿季家庭便比较宽松。但这都为了他们以后成为博学的作家筑造了一定的基础。作为后继人,我们更应该跟从长者,贤者的教诲,他们可能方式不同,但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笔不可多得的财富。

世上所有的人,年轻时候都会做许多梦,醒来一个梦,再做下一个梦,有梦便有希望,在人生的过程就是不断做梦,寻梦的过程。然而,任何一个梦想的实现,都需要付出巨大的艰辛,努力。一个人的青春岁月时常是苦恼与快乐相伴,信心又时常与茫然相随。钱钟书始知发愤之后,诗学渐成,在清华时被誉为清华之龙,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在清华图书馆里,钟书写文读书,与胡适闲谈,“宁可三过家门而不入,也不愿意一过馆门而不驻”。传言,清华书馆籍册批注大多出自于钱先生之手,可见先生对追求文学梦打下了不少基础。杨绛在东吴大学时面临选择,接受了父亲的建议,遵从本心,放弃了理科,之后也放弃了国外留学的机会,攻读文学,去了清华园,开始在清华园笔耕。也就像杨绛母亲说的话:“阿季脚上挂着月下老人的红线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从此两人追求文学梦的足迹渐渐贴近,命运也渐渐交织。

青春岁月中,无论是你我,还是钱钟书夫妇,都是迷茫与明晰相伴,“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唯有选择好方向,只顾风雨兼程,才能实现梦想,达到心中所想的境界。

无论他们在年轻时做过什么梦,有一点是共同的,即读书求知。钱钟书先生幼时爱读书,书摊上的书,爷爷的书柜,伯父找的书,之后学校图书馆的书,各有涉猎。这也由伯父的理念“正经书教,闲杂书也让看,才能脑筋灵活”所指引。杨绛先生童年时喜欢读书,打趣其父“读一个字儿一个字儿的书。”她更偏向于小说,不读书不快。正因为他们的广博阅读,为他们之后的文学生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就像大学时钱钟书接二连三的在报刊上发表文学批评及哲学与文化的论文和随笔。杨绛也从的细微情感和世态炎凉,开始着笔散文,小说。

钱钟书与杨绛夫妇以及他们的努力,选择,读书求知启迪一代又一代的青少年,在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永远流芳史册。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