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苦旅》读后感1500字高中
作者:李子文 时间:2021-02-25 22:11:59 我要投稿!
漫漫文化旅,悠悠千古情——读《文化苦旅》有感
熟悉的书桌前,温暖的灯光下,怀着对余秋雨先生的敬畏以及对文化渊源的好奇,我翻开了那本《文化苦旅》,在惊诧于那样的文化传奇的同时,也追寻着秋雨先生的步伐探索了一场属于文化的百态人生。
回归于最质朴却又最浓情的乡土文化,那个幼时的尼姑庵,离尼姑庵一箭之遥西北边的吴山庙都是乡土情怀的盛载物。每天清晨,总是有两群人在路的岔路口集聚。一群是穿着一长溜黑衫的小脚老太太们,她们是要去西边的吴山庙朝拜的。另一群则是背着小书包的老太太们的孙子们,他们是要去南边的“尼姑庵小学”上学的。两行人浩浩荡荡,各奔东西。每个早上,东边朗朗的读书声响起,西边虔诚的诵经声附应,就这样,在朗朗的读书声与虔诚的诵经声里,这个古老的山村解了冻,并送出了一批批怀着梦想的孩子们。
敦煌,莫高窟。两个中华文化的寄身词,犹记小学时的课文,神奇的洞窟里那飞天的壁画,逼真的塑像,珍贵的经文,曾令我一度遐想神往。只是我没想到我们今天所看见的并不是它的“真身”,而是经过抢掠与破坏后的庵庵一息的他,我真的是无比痛恨那个“土布棉衣,目光吊滞,畏畏缩缩”的王道士。他用他的廉价草刷抚去了大量珍贵的壁画,他用他的笨重的铁锤敲碎了众多精妙的想像,所以我们现在所看见的壁画大都不是原版,而是由后来的匠人所绘的西天取经的故事了。只是做完这些,这王道土还不满足,后来的行为更是奠定他会被众人唾弃的地位,他将藏经洞里珍贵的经卷连同中国宝贵的历史文献一同廉价的买给了那个叫斯坦因的外国人。我们这些后人也就只能目送着一辆辆载满经文书卷的马车穿过这茫茫沙漠,最后离开国度,到达海洋对面的小岛上,然后默默摇头叹息,回过头来一遍又一痛的指责并憎恶着那个在圆寂塔已死去的可怜又可恨的王道士了。
“一路走来,每一块土地都是有表情的”。“希伯来文明虔诚而又忧郁”;阿拉伯文明沉重而又严峻,印度文明动荡而又莫测;波斯文明神圣而又传奇……小冰岛火山岩中间的“法律石”,佛罗伦萨的美第奇家族,密克罗尼西亚的深蓝色的大海……文明在不知不觉中彼此交融。
“高贵的人生要创造文化,必然会经历坎坷”。还记得百岁老人巴金吗?那个和蔼的、勇敢的、无畏的、善良的老者。那个中国一流的文学大家。也曾被历史的横流重重扑打,他被高举着正义的棍子堂而皇之的重击,他被他们称为是“反动作家寄生虫”……他们用极其恶劣语言去诋毁他,一大帮作家围着他“落井下石”,训斥并指责这位无辜而又无助的老人。这个巨大的浑浊的充满血腥的漩涡夹杂着众多文人墨客在历史的浪朝里翻涌。
后来,旧时代走了,新时代来了。被批判的人们一夜间成为了被簇拥的人,只是那也文人们多已身心俱疲,无力也无心再去趟新时代的潮水,他们怕被一个浪潮再次打翻。只有那个熟悉的,爱的老人依然坚定地执起笔,他还是那样的勇敢与倔强。他呼吁建立“文革博物馆”,他呼吁反省,他呼吁大家讲真话。以至他的《随想录》令国人沉思,令整个时代沉寂,以至他的离世,令上海空虚,惹国人湿襟。
文化的“苦”便“苦”于此了。
《文化苦旅》是“中国之旅”、“世界之旅”与“人生之旅”的三者结合,也是家、国、天下的结合。它让我们看见中国在历史长河里的激荡与重生;带我领略世界文明的多彩与广博,让我感知高贵的生活源于充满坎坷的生活。
这是我们的世界,是我们的山啊,是属于人类的文明历程,正如书中所说:“人类本该把一切都放下,放在山河之间,因此我们也就找到了终点,价值的终点和生命的终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