剔红

“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朱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

——曹昭《格古要论·剔红》

红,参与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它寄存在技艺之上,传承多年。古有一门神奇技艺,叫剔红,精妙绝伦,细致入微,令人啧啧称奇。制剔红,首先需为其脱坯,方法名为“夹苎法”。那是一个极度漫长的过程,但更煎熬的还是上漆的过程,这道工序要求用极细的毛刷在坯体上均匀地涂上漆层,每层都在0.02mm左右。而且必须像之前脱坯糊纸那样,等每层漆干燥结膜后才可刷第二层,这对制作者的手与眼要求极高。且往往一天只能进行两次。今天让我们走进江南小城的剔红世界,与一位少年一同在剔红中成长。

入秋后的江南小城宛如从名家画中走出来,袅袅白雾缭绕着小桥流水。这儿气温早已降下,金黄的银杏扇叶落满一地,人们悠然行走之上。乌黑的船滑过河面,漾开层层涟漪,这天作之合的景象,难以被大众所绘出。

小河畔坐落着一座“梧桐居”,朱门庭树,白墙青瓦,墙不高,在道上便可瞧见里头的桂树、梧桐树。院子偏房内,水泥地上满是斑驳的红漆,四处摆放了木质或金属质的大小形状不一的器皿,一副作坊景象。十三岁的朱知悟坐在正中间的木椅上,面朝一只貌如水壶的光坯。少年一只手稳住光坯,一只手握着小铲刀,一星一点地在红漆上雕一只接近完成的翠鸟的图案。他本想再用一步结束这个大工程,结果却失手将翠鸟的整个尾巴切开了,这个他精心准备的作品一霎时成了废品。朱知悟懊恼极了,他跺跺脚,自言道“早知道就不夸下海口说要出师了。”朱知悟维持这一个姿势坐了五个小时,顿时感觉自己腰快直不起来了。他慢慢朝东厢房走去,“爷爷,这作品想完美太难了!”朱爷爷勾勒着山水图,这一喊,他差点点歪了笔,不过老先生并未生气。他扫一眼朱知悟,说:“再练多几年,剔红是靠耐心堆起来的,要沉住气。”

朱知悟小时便开始学习剔红,他起先是看爷爷剔红制器,心中颇为好奇,便叫爷爷教他。朱知悟小时候性格极为跳脱,怎知经过爷爷严厉的教习之后,生生将性子磨成了温吞。

朱知悟往往觉得自己已够集中精力了,但仍被爷爷打回重做,他不懂,明明他刷的漆表面与爷爷的无异,却总见不得爷爷点头认可。朱老说,剔红每一层漆不能太红,也不能太厚,等朱知悟掌握了精确的手感,想忘也忘不掉了。只是,在此之前先得反复不停地刷上千万遍。也不是没有想放弃的时候,朱知悟这时便忆起自己年幼时看爷爷一遍遍地刷漆,岁月静好,爷爷脸上绽放笑意,记忆定格就在那一刻。一年年过去,剔红作品一件件多了,它们无一不是一场视觉盛宴。看着自己的剔红作品,朱知悟很是烦躁,他想出师,赚钱养家,母亲生他时难产,而父亲受了打击拒绝传承剔红的技艺,远去北京打拼,十年来杳无音讯,这些年家里实在太艰难了。朱知悟不是没动过卖爷爷作品的心思,但每次都被爷爷训斥了。朱知悟又心痒了,他心想:明明有这么多优秀的作品,爷爷却坚决不声张,不肯卖,要是我,就卖一些维持生活了。于是朱知悟做着自己出师后一鸣惊人的美梦。

几年后,朱知悟的技艺已大有进步,可他还是心心念念着卖作品。这年,一位著名剔红人来到梧桐居门前,是一个气度不凡的老爷爷,理着规矩的短发,身着一丝不苟的唐装。他介绍自己是朱老的师弟,阔别数十载,才来探望,很是愧疚。时逢朱老闭关,欲成其巅峰之作——南国四季,一听朱知悟来报,眉头一蹙,勃然大怒,鼻孔喷出两道气:“让他走!”随即扔下刀,“砰”一声,闭门不见。而那老人却好像早就料似的,只淡淡留下一句“改日再来”便走了。

朱知悟懵了,几十年未见,两兄弟不是应该热泪相拥吗?爷爷为何如此愤怒?难道他们之间有什么过节?他刻意上网查了一下他爷爷这位师弟,他竟还是一位名人!他如今是一家漆器工艺坊的掌门人,在剔红界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人一旦飞黄腾达,就会想弥补自己之前的过失。

到几天后,老人又登门拜访,当他坐下来与朱知悟说道他愿意为梧桐居打响名声,让世界都看到朱爷爷的作品时,朱知悟来了精神。琢磨一番后,他自顾地将爷爷的作品“惊涛骇浪”交给了老人。没想到的是,一个月后,朱知悟在网上看到老人却将爷爷的作品打上自己的名号公然拍卖,狠狠赚了一笔。朱知悟自发在爷爷门前罚跪了一整天,爷爷才让他进去,朱知悟颤抖着推开房门,首先引入眼帘的便是爷爷的“南国四季” ,只见那直径不超过30厘米的瓶身上,精细雕刻着冬春两季,一边生意盎然,一边白雪皑皑,分明都是朱红色,朱知悟却仿佛真的看到了绿意和白雪。

“你知道自己错在哪吗?”爷爷抽着烟袋,坐在木椅上。

“知道。”朱知悟低着头。

“你不知道”,爷爷语重心长,“你不是错在替我和梧桐居着想,也不是错在把我的剔红给了他人,而是你没明白剔红到底是什么。”

爷爷怅然望向窗外:“爷爷小时候,也和你一样,认为剔红不过是一样涂漆雕刻的工艺品。但它其实蕴含了太多我们一辈子难以参透的道理。我的师父,曾经一心钻研,他的技艺当时无人能及。但他从来不借剔红得名利。但后来我的师弟将师傅的秘技传给外人,甚至投靠了另一流派。可我舍不得师傅,便留下了,师傅将他毕生所学倾囊相授,这是比任何名利更宝贵的财富。”

听了这番话,朱知悟惭愧不已。爷爷走上前,摸着他的脑袋,叮嘱道:“剔红器皿,无新旧,但看朱厚色鲜红润坚重者为好。人,也是如此啊。”

这句话让朱知悟醍醐灌顶,顿时热泪盈眶。

在朱知悟十几年的生命中,他一直觉得钱是最重要的东西,可现在,他明悟了。以后,他很少再关注其他东西,把心思收了起来,投入剔红之中,从此一日千里。

剔红仿若一盏明灯,照亮灰暗的过去,也指引了他明亮的未来。朱知悟相信,自己有朝一日,定会成为剔红一样的人。

执着于一事一物,这便是剔红精神。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