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向往之”与”心无所求”
作者:小丸子 时间:2018-01-22 16:28:36 我要投稿!
子路问成人(怎样成为完美的人),孔子回答:“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这是什么?“五项全能”啊!子路未必不知成人之难,但他依旧探寻“成人”的方法,想必他是心向往之的。
西方将“心向往之”解释为“皮格马利翁效应”,实现自己急切渴求的目标。正如电影《窈窕淑女》中的卖花女ELIZA,她急切想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便拜师纠正自己蹩脚的英语,学习上流社会的礼仪,成功转型,被别人当作匈牙利公主,可谓“屌丝逆袭”。“心向往之”是我们对现状的不满足,对更好境遇的渴求。没有人愿意做永远的失败者,当和他人境遇对比产生心理差距时,必然会有改善自身,向更高、更善处发展的愿望。可见,“心向往之”一般都来自一种不平衡感,它让人觉得自己有潜力可挖,所以会产生一种催人向上的力量,这也是为什么古今成功人士在奋斗时总是有一个“心向往之”的目标。乌龟以兔子为目标,爱因斯坦以牛顿为偶像,成龙以李小龙为榜样……不断进步,再不断树立新的目标。
子路是这样想的,孔子是这样教的,我们的老师和父母是这样期望我们的。但老子不这样认为:“巧者劳,智者忧,无能者,无所求。蔬食者遨游,泛若不系之舟。”争什么呢?有了进步,又会向往更高的目标,反反复复,永无止境,不累吗?心无所求,多么自在!“铁甲将军夜渡关,朝臣待漏五更寒。山寺日高僧未起,算来名利不如闲。”越无欲的人,他对自己的要求就越低,也就活得越轻松自在。但他的心中就没有追求吗?那也未必,也许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就是无求者的世界,他们心之所向就是清心寡欲,淡漠无为,在他们看来,比起披星戴月的重臣,悠然自得的乞丐还更佳。
就我自己而言,我会选择“心向往之”的生活态度。这倒不是我觉得“心无所求”太消极,容易碌碌无为。我觉得如果说“心向往之”是一种积极向上、值得称颂的态度,“心无所求”其实是一种更为高深的智慧,更加难得的勇气。它绝对不同于现实生活中的大多数人,由于不敢“求”,疲于“求”而无所作为,而是真正的看得开得失。由于我自己无法达到老子这种“神人”境界,也更不能堕于不上进的“虚伪无求”,还是应“心向往之”。我喜欢有目标、有干劲的生活,因为我这人容易满足,时常松懈,一“无求”,就会在心理上处于停滞状态,而“心向往之”,不仅能带动我努力学习,还能顺带打开我的其他感官,让我在积极的状态中思索更多,因此也能发现更多。如果再加延伸,处于现代社会,我们在政治中学到,分配一定要实现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处在这个资源短缺的时代,不注重效率就是浪费资源,而要提高效率就得“心向往之”。
“心向往之”与“心无所求”在斗争中统一成“神于天,圣于地”的境界,这是中国人的理想人格,“既有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可以自由翱翔,而不妥协于现实世界上很多规则与障碍;又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行为的拓展。”或者说,对于真正美好与值得的目标,我们要“心向往之”;在违背原则与侵害他人利益时,即使目标很诱人,我们也应“心无所求”。
点评:这是在学习《论语》时,作者写的一篇对立身处世到底该“有求”还是该“无求”的人生感悟,充满了对生活的辩证认识。作者坚持两点论而又重点论,先对“心向往之”和“心无所求”分别作出了解读,然后表明自己选择“心向往之”生活态度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对于真正美好与值得的目标,我们要‘心向往之’;在违背原则与侵害他人利益时,即使目标很诱人,我们也应‘心无所求’”,指出了二者的辩证关系。
本文特别值得肯定的是作者把“心无所求”不是视为一种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是种“清心寡欲,淡漠无为”的修炼境界,因为自己实在不能超脱尘世,无法达到此种境界,所以才选择“心向往之”的红尘生活,这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现实主义人生态度。
另外,我们从文中旁征博引的诗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阅读积累,更能了解其深刻思想的源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