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作文800字
作者:赵奕 时间:2020-12-27 11:54:00 我要投稿!
现实生活中,有太多的惯性规约和条例束缚了我们的思维,我们如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一样,每天机械重复地做着每一件事,最终导致身心俱疲却毫无成就。究其原因,许多人恪守着“不作死就不会死”的观念,循规蹈矩地生活、工作,从不敢越雷池一步,唯恐出现差错,给自己带来麻烦。
动物何尝不是如此呢?
我坐在窗前,发现一只色彩斑斓、翅翼修长的蝴蝶从敞开一半的窗户飞了进来,在我身边悠然飞舞。约莫半个多小时后,不知是蝴蝶厌烦了房间的局限性,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它开始朝着窗口有光亮的方向飞去。可是,它一次次地撞在另一边没有打开的窗户的玻璃上。经过多次失败,它似乎有些慌张了,但仍然不知变通地朝同一个方向飞。明明出口就在旁边,可蝴蝶却不敢“作”,因循守旧地努力寻找出口。这个无形的牢笼就这样束缚了它,它所做的只能是徒劳无功的无谓的尝试,直至筋疲力尽。
泰国被誉为“万象之邦”,当地的训象人在表演的时候都只是用绳将大象拴在竹竿上,许多人觉得很难理解,小小的竹竿如何能拴住力大无比的大象?其实很简单,在大象还是小象的时候就一直被拴在大树上,它虽拼尽全力却仍然无力逃脱,最后终于放弃了努力,也不再“作”了,并形成一种观念:绳子是无法挣脱的。如今小象虽然长大了,却再也没有进行任何尝试。
法国科学家约翰法伯进行过一个著名的毛毛虫试验。他在一个花盆的边缘摆放了一些毛毛虫,让它们首尾相接,围成一圈,与此同时在离花盆几英寸以外的地方放了一些它们最爱吃的松针。由于毛毛虫天生就有跟随的习性,因此它们一只跟着一只随着前面的毛毛虫绕着花盆一圈圈爬行。这群毛毛虫就这样一小时、一天、两天地兜着圈子,连续几天后,终于精疲力竭,饥饿而死。
人类也有同样的做法,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心理定式”现象。因为人们往往偏执地相信不作死就不会死,殊不知,不作就不会活。如果科学家不“作”,人类的文明史恐怕要被改写了;如果文学家不“作”,就不会有伟大的作品问世;如果艺术家不作,就不会留下璀璨的艺术光辉……因此,不仅要敢“作”,还要会“作”,不要惧怕失败,这对动物乃至人类的生存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