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礼,无以立作文1800字

周末在家整理书物,偶然看到一个玄妙的概述,说是中国文化所以绵延千年,仍有如此力量凝聚,大抵受两个因素所驱使,一为文字,二为纲纪。

文字,是思想呈现,经验传授,感情抒发的载体。它让后人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有效节省从零开始亲身检验的时间,显然利于任何文化的绵延,这我明白。纲纪呢?如果说文字是外在的载体,那纲纪就是内在的魂了吧?纲纪,即礼。虽然传统文化在现代的意义更多在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而纲纪中的夫妇纲三从四德等多为糟粕,但此处我们着眼纲纪在古代的意义。

站在慢慢历史长河的宏观角度,纲纪是道德的制约手段,古人用纲纪调整人际关系,人际关系得到调整,便人和,百姓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保障,再济之以法,则天下太平。天下太平带来的,是繁昌,是稳定的流传。换言之,纲纪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而当我们站在某一具体历史画面的微观角度,纲纪与礼之于社会,文脉流传的作用更为显著。平日看古装剧,时不时见位高权重者攒眉蹙额吼一句“你这成何体统?!”配上手指直指微微颤抖一副怒相。成体统,意味着官员上朝需整衣冠,严正以待,皇上在不同场合要穿不同的衣服,按固定的程序行动说话;下至家庭,上至朝廷,三纲五常不能忽视。写到这里,执笔者的我也不禁感到迂腐费解,似是跑偏了随笔的初定目的。是什么驱使古人这么费劲弯着九曲回肠迎合礼仪?黄仁宇先生为我提供了一种解释。以官事为例,“用文人管理千万,万万农民,实际问题处处存在,不可能全部在朝廷上检讨分析。于是他们抓住礼仪,要求大小官员按部就班,上下有序,以此作为全国的榜样。”嗯,算是明白了,古人这样真像在为逃避实际问题而偷懒,不过说好听点,他们找了更高效的办法治国。

历史画卷层层铺开,背后的机理与玄关不是我一黄毛丫头可以在一片随笔中随意评判的。但仅就结论而言,我是认同的,即“不学礼,无以立”。这在现代社会同样合理。不过,经过两年高中生活与更奇葩的朋友交往,我惊奇的发现是,原来一切“立”的背后,是“礼”,而礼的背后,是一种共情能力,一种大大的博爱。

高中的两年,有种脱离父母,逐渐独立的意味。过去认识的朋友大多打小认识,父母亦彼此相识,对方的习性心性谙熟于心,像处在一个封闭的空间,被父母,朋友庇护着,受到不少“privilege”,也正是privilege,对一些无言中未曾明确指明的事物存在看不见。比如打招呼,其背后就是对他人的尊重。恰是打招呼,引发我对自己人际关系的思考。父母从小的教育告诉我,看见老师长辈要问好,看到认识的人要打招呼。注意哦,是认识的人,不仅仅是熟人。除此之外,打招呼要大声,否则别人可能没听见。但由此衍生一些劳心费神的烦恼,使我不禁对社交抱有恐惧。比如每天早上上学,小区里上班上学晨练的大人小孩老人不少,一路走去,我一直在“大声地”打招呼。短短十几分钟下来,没把我累的够呛。到后来在学校就变成点头示意,挥手招呼。再比如楼下一位老爷爷,每一次热情洋溢地“爷爷好!”,回回遭面无表情地忽视,难道爷爷很讨厌我?难道我身上有些习惯令人反感?奇怪,我都没在老爷爷面前玩过几回,他怎么知道我是什么样的人?这也使我养成常常检讨自己的习惯。但对于老爷爷,后来我也不打招呼了,也是面无表情地从他身旁经过。直到有一回,和老妈一起出门,看到老爷爷,才硬着头皮说声“爷爷好”,爷爷又是面无表情,反倒看到我妈,微微一笑,颔首招呼。回头我和老妈说,怎么他理你,不理我,我能不能以后不和603的爷爷打招呼了,,,,,,老妈幽幽一句,603的爷爷耳朵不好使,你从后面叫,他怎么可能知道。啊!

由于不知礼,在很多地方我容易发生令自己尴尬的事儿,比如和别人说话,说着说着,被当成空气直接忽略了,由着脸上的表情逐渐僵硬,褪去。由此反应出来的使我改变的,一方面是多尊重别人,不乱插嘴打岔,少影响别人正在忙的事,因为我知道被打扰,被忽视的滋味不好受啊,这就是共情的狭义解释了吧。说“疯狂的苦难将你刺伤成诗”,是苦难心酸让你多了一份理解,多了一份宽容,由此累积起来,就是博爱万物苍生,像诗一样隽永而优雅。另一方面,是大嗓门和看上去闹闹嬉笑性格的收敛,逐渐明白并以身实践,将最好的温暖留给亲人,和认可的喜欢的朋友。这些是我在磕磕盼盼中的收获,像小智收集口袋妖怪图鉴一样。对于现在身边很多同学而言,可能从小父母便教授这些,但我毕竟没有被父母管到这一方面,说我古怪说我有些鲁莽也有因可循,反正,我现在是明白“不学礼,无以立”。这一方面的关心也就告一段落了。


推荐作文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