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舍弃“有我”》原文

舍弃“有我”

南怀瑾在《南怀瑾讲述生活与生存》一文中说,我们所有的痛苦,都因为自己“有我”而来的。如果我们手里拿了一件东西,别人需要时,一定舍不得给别人,因为我们认为这是自己的东西。但如果能在这个时候放弃了而给别人,其实就进入了舍弃“有我”的境界。

南怀瑾说:生活从来是公平的,它赋予每一个人都是同样的一个宝库,明智的人会做选择,是放弃、是取舍。否则,背负重担,人会无法承受生命之重,最终或许被急流所吞没,这就是古人舍弃“有我”的智慧。

古人说,为人的原则有两条,一是不能贪,二是要舍得。俗话说,天上不会掉馅饼。在生活中,我们不要只想着占些蝇头小利,也不要因为占了蝇头小利就沾沾自喜。要想有所收获,就不能只紧紧抓住手中的东西不放手,世间万物没有莫名其妙的“得”,也没有不明不白的“舍”,俗话说,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舍不得。

师父云游回来,带回了一包核桃。师父先拿出一颗核桃给小徒弟。他望着正要敲开核桃来吃的小和尚,忽然意识到这是一个启发弟子的好机会,便拦住了他。

师父又从那包核桃里数出十七颗,一颗一颗地摆在桌面上。他要小徒弟把这十七颗核桃分成三份——师父一份,师兄一份,他自己一份。要求小徒弟的一份是桌上核桃的二分之一,他师兄的一份是核桃的三分之一,他师父的一份则是核桃的九分之一。不能把核桃敲开,也不能剩下。这下可把小和尚急坏了。十七不能被二、三和九整除,怎么也不可能按师父的要求分开的呀?他急得抓耳挠腮,还是无计可施。

师父见状,在一旁叹了一口气说:“要是有十八颗核桃就好分了,是不是?”

小和尚是一个非常机灵的孩子,一听这话,知道是师父在提醒自己,就赶紧把手里那颗还没来得及吃的核桃拿出来,凑成了十八颗。这样难题就迎刃而解了——更令他高兴的是,最后,他先得到的那颗核桃仍剩了下来,还属于他。

师父对他说:“徒儿,这下你应该知道了吧,解这道题的关键是你必须舍得。你要是舍不得把自己手里的核桃拿出来,你永远不可能解开这道题的;你要是舍得,你就能很容易地解开这道题。而且,一旦你舍得了你已经有的东西,你往往什么都不会损失。解题是如此,与人相处何尝不是如此呢?孩子,你要记住,人生也是一道题,时时处处你都必须学会舍得智慧。”

的确,我们的人生有时就像考试时做的选择题,生活喜欢把一个对的和几个错的答案放在一起,选择对的就得舍弃几个错的,而选择的结果甚至可以关系到每个人的未来。这就是人生的乐趣和苦恼。而一个人对“舍得”的把握,不仅可以关系到你的现在,还牵涉到你以怎样的心态去面对未来,所以,我们必须明确当下选择的重要性。

从古至今,人们为温饱,为名利,为了自己的欲望都是忙碌不已。很多人往往拥有的越多,烦恼也就越多。他们在试图牢牢抓住自己所得的同时,想得到更多。这都是贪心的心态所致,所以,看淡自己的得与失,舍得放下所拥有的,人才会更加轻松,心情也才会更加愉悦。你就不会去眼红别人的成就,也不会去羡慕别人的悠闲,因为你知道他们能够得到这些都是他们有所放弃的缘故。人生是一个不断得到与放弃的过程,“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即告诉我们会舍得胜过盲目的不放弃。

曾经,有一对夫妻,他们经营着自己的小本生意——卖豆腐,每天都是起早摸黑,用心经营着这份属于自己的生意。虽然挣不到什么大钱,但最起码可以让自己的生活比较稳定,一年四季尚能温饱,所以他们也感到非常知足,周围的人常常可以听到从茅屋里飞出的欢乐笑声。

在他们的隔壁,住着一位富翁。每次听到从小屋里飞出的笑声后,都感到非常疑惑,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有一天晚上,当卖豆腐的夫妻睡下之后,富翁便悄悄地将一块金子扔进了隔壁院里。

第二天早上,夫妻俩看到院里的那块金子,异常兴奋,但是在如何处置金子的问题上两人的分歧却比较大。当个富翁吧,显然这点金子是完全不够的;改造房屋吧,也是太少;放在家中,又担心被盗。夫妻俩商量来商量去,始终拿不出最佳方案。

于是,他们守着金子发愁,豆腐也无心去做,从此屋里再也没有他们快乐的笑声了。见到这种情景,富翁偷偷地笑了。故事到这里并没有结束,后来夫妻二人觉得这样的生活远远比不上以前心安理得的日子,千金难买幸福,于是他们干脆把这块金子捐赠了出去,小茅屋里又恢复了以往的欢声笑语。

生活中,每个人都面临着无数次的选择。只要心态坦然,无悔于自己的选择,适当地放弃又未尝不能得到另一种收获和幸福呢。物质的追求以及名利的取舍,都要求人们学会放弃,不执着,正确看待个人的切身利益。

三国时,仓慈是魏国的一名官吏,在太和年间,被魏帝委任为敦煌太守。那个时候,敦煌一带是非常混乱的,有几家豪族大姓,在当地横行霸道,骄横无理,胡作非为。百姓叫苦不迭,却也无可奈何。前几任的太守因为惧怕这些豪族的势力,不敢触犯他们的利益,所以没有实行什么有效的政令来安定民生,以致被朝廷罢官。

仓慈上任后,在很短的时间就了解了敦煌问题的所在,经过充分的准备后,他对敦煌的弊政开始实行大刀阔斧的改革。首先,他派人没收了豪门大族的土地,还对权贵的利益进行削夺,然后对全城的百姓进行实名登记,按照百姓的人数来分配土地,而这些土地大部分就是没收权贵豪族而得来的。其次,优待贫苦的百姓,对一些丧失劳动力的百姓发放抚恤金,以满足他们平常生活的需要。再次,对全县历年来积压的诸多案件进行一一审阅,对仍然存在问题的案件,取出卷宗一一校对,并进行重新审理,判断是非。通过这些措施,仓慈赢得了敦煌百姓的爱戴和一致的好评,敦煌不出几年就变得井然有序,人民安居乐业。

虽然仓慈得到了敦煌百姓的爱戴,却也因此而得罪了诸多的权贵和豪族,他们对仓慈恨恨不平,于是就联合起来共同对付仓慈,他们勾结朝廷的大官诬蔑他贪污、暴政,很快地,让仓慈调任到其他地方为官的令就下来了。仓慈并不解释,他干脆辞官不做,回到家后一身轻松,虽然只有三亩闲田,生活清贫,但也乐得逍遥再不去问官场的是是非非了。

这个故事让我们明白一个道理,那就是“得”并不是人生追求的终极目标。像功名、利益等,该放弃的时候也应该放弃,这样才不会陷于危机而无法自拔,才不会陷于得失而苦恼不堪。古代很多智者在无法实现自己理想时常淡泊明志地退出权力场,去追求人生的另一最高境界——无忧无虑地过生活。而这也是我国产生了诸多田园诗的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