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金钱难动赤子心》原文及鉴赏
“财帛动人心”这句老话,又在一些人中活起来,并被热心地传播着。有人还加以印证: 就连极少数久经锻炼的“老革命”,也因 “动心” 而参与了经济犯罪活动,不就说明这句话是“毫无疑义” 的真理吗?
然而,以事证心,对此论还不能 “毫无疑义”。即使在那 “有钱能使鬼推磨” 的旧社会,杀人劫财,卖国求荣的人固然有,但重义轻利、心不为财贿所动的,也代不乏人。勤劳善良、安分守己、自食其力还兼养他人的老百姓自不必说,即使那些为官为宦的人中,也有固守清廉,以至贫死任所而无力殡殓的。至于那些廉洁奉公,拒收财贿于暗室的历史人物故事,流传今天的那就更多了。
我们的新社会,不为财帛动心的人,自然远比那私有制的社会多得多,而且由于他们具有崇高的理想,他们的言行更自觉,更高尚。志行高洁的老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仁人志士,比比皆是,不胜枚举,人们对之有口皆碑,为年轻一代学习的楷模。社会风气好得令人难忘的五十年代,不必说了,即使在“财帛动人心”的“热情”宣扬者,以为“此 道重又得时”的今天,“财帛”难动其心的,依然大有人在。青年女工杜芸芸,决心自食其力,将十万余元遗产全部支援四化,表明了她就有一颗不为“财帛”所动的金子般的心。近来,人们熟知的三位女科学家——韦钰、何葆光、吴锡军,也都用自己的言行证明了: “金钱难动赤子心”。
韦钰在获得西德电子学博士学位和波歇尔奖章后,只要答应留在西德或去美国,就可得到更多的金钱,更高的地位。但炽热的爱国之心,却使她不仅毅然放弃了这种机会,还把一万多马克的奖学金也献给了国家。
何葆光在美国进修时,研究乙型肝炎疫苗取得了重大突破,美国某公司用高薪聘请她,“价码”是每年三万二千美元。但为祖国争光,为人民造福的赤子之心,使何葆光不仅视金如土,而且归心似箭,急忙赶回祖国参加四化建设。
吴锡军幼年丧父,曾多年靠舅父郭斌佳接济生活。舅父在美国伊利诺斯州立大学任文学院院长,生活富裕,膝下又无儿女,希望她到国外一起生活。她是高级工程师,美国有两个科研单位也曾邀请她。但是,她一一谢绝了国外的邀请,决心为发展祖国的化学事业献出全部智慧和力量。类似她们这样的人和事,我们还可以举出一些。
一个有觉悟,有道德,重国格,爱人格的人,一个为公忘私的人,胸怀着爱党、爱国、爱人民、爱事业的赤子之心,为了使自己的祖国早日腾空而起,从不屑于作金钱的奴隶,而要作生活的主人。因此,在我们这个社会里,“金钱难动赤子心”是主流,受到人们的赞颂,“财帛动人心”是支流,为人们所不齿,而前者必然要逐步地战胜后者,因为后者的复活,只是旧的历史的回光返照。
毋庸讳言,对于那些见利忘义,见钱眼开,甚至“甘为金钱醉似泥” 的人来说,“财帛动人心”,自然是“理所当然” 的。这种人的心,受资本主义思想腐蚀,因私而贪,岂止是一般的为 “财帛”所“动”,莫说用 “高价码”聘请他们到国外去“发财”,会趋之若鹜; 就是给资本家去当 “三姨太”、“干儿子”,也会“乐得颠颠的”。至于人格,他则会问 “多少钱一斤” ?
可见,“财帛动人心”,用以指我们队伍里少数意志薄弱者则可,倘若夸张为多数,那简直是诬蔑了多数廉洁奉公者。任何“拜金主义”的宣扬者,都改变不了这个铁的事实。
(1982年7月15日《人民日报》)
【赏析】
这是一篇歌颂性的杂文。作者以朴实无华的语言,通过歌颂人们熟知的青年女工杜芸芸和另外三位女科学家矢志报国、不为金钱所动的高尚行为,雄辩地说明“金钱难动赤子心”依然是我们这个社会的主流。
这篇杂文褒贬鲜明,详略得当,然而更值得赞赏的在于“铺一笔”和“补一笔”。
何谓“铺一笔”?即从起笔到主干之间的过渡。铺垫得好,就使人感到不突兀,水到渠成。此文是从“财帛动人心”这句老话起笔的,主干是“金钱难动赤子心”,这中间便需要“铺一笔”。作者铺垫得很巧妙,既然“财帛动人心”是句老话,那么产生这句俗语的旧社会怎么样呢?结论是虽然有其人,但也不是全部。旧社会尚且如此,那新社会不为财帛所动的人自然就更多了。顺理成章,自然过渡到对新人的歌颂。如果从起笔一下子转到主干,读者会感到太急促、跟不上趟。
何谓“补一笔”?即主要问题论述清楚后的补充交待。常见的方式有,来个旁证,使论据更充足; 提提支流,使论点更全面深刻。本文在“金钱难动赤子心”的主题立起来之后,没有就此结束,而是用“勿庸讳言”一转,谈到了主流里的支流。这样一补,就显得论点不绝对,不片面,无懈可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