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希特《可怜的布莱希特》原文及赏析

《〔德国〕布莱希特·可怜的布莱希特》经典诗文赏析

我,布莱希特,原在幽暗的森林。

是母亲把我带进城市,

那时,我还在她的腹中躁动。

但森林的寒冷却永伴我的心灵。

铺着柏油马路的城市是我的家。

从一开始,我就在这儿接受死亡前的圣礼。

雪茄,烧酒,以及报纸上污秽的消息。

我曾迷惘,猜疑,但最终竟也满意。

我对这儿的人十分友好,

按照他们的习俗高戴礼帽。

我说:你们是极特别的有味动物,

又说: 咱们彼此彼此,这无关紧要。

上午,我在我的那些摇椅里,

有时安放上几个女人。

我漫不经心地看着她们,

并对她们说:你们对我,千万不能信任。

傍晚,我把一些男人聚拢在我的四周。

我们彼此称呼“绅士”,毫不别扭。

他们的脚搭在我的桌子上,说:

一切都会好起来的。我没有问:什么时候?

清晨,冷杉的枝条滴雨,象在撒尿,

鸟们,这些讨厌的家伙,又开始喧嚣。

我喝干酒杯,扔掉烟头,

躺到床上,却怎么也睡不好。

我们是轻松的一代人,

坐在坚固的房子里,悠闲而开心。

(这样我们就该在曼哈坦岛上造起“甲壳”,

细瘦的天线也能给大西洋带来欢欣。)

最后,留在城里的,只有穿它而过的风!

使进餐者开心的房舍,也被风吹空。

我们知道:我们是临时的过客,

在我们之后,更没有什么值得称颂。

当地震发生的时候, 我将不会

因苦味让我的弗吉尼亚停止燃烧。

我,布莱希特,本不愿到这里来,

从幽暗的森林,在母亲腹中,在那样早的时候。

(马树德 译)

把戏剧因素引进诗歌,形成一种“角色抒情诗”,即运用类似戏剧独白的方式, 揭示人物心理、性格特征,避免直抒作者胸臆,但又表现了自己的思想观点, 是布莱希特早期诗歌的特点。他的早期诗歌大多是歌谣体的叙事诗,并且严格押韵,便于谱曲咏唱。这首诗便充分体现了诗人早期诗歌的这些特点,也是他早期诗歌最为人熟知的一首,或者可以说是他早期诗歌的代表作。

这首诗以《可怜的布莱希特》命名,诗正文中用近似口语的“我”作自我介绍,向读者描绘出了一幅在现代社会中空虚的“布莱希特”的自画象。然而在诗歌中的“我”的后面却有另一个“我”——作为诗人的“我”无时不在冲击着诗歌中的“我”,无时不在借“布莱希特”之口表达诗人的感受,使诗人自己的情绪充满字里行间。诗歌一开始便让读者想到某个戏剧中的人物——诗歌中的布莱希特——穿着晚礼服站在舞台的前面,面向观众,开始向人们介绍他自己在现代社会中的感受和经历。 “我,布莱希特,原在幽暗的森林。/是母亲把我带进城市。”语气那么轻松自如,然而读者的内心却伴着“他”在母亲腹中的躁动开始震颤, 仿佛有一个声音用一个更隐秘的方式在告诉读者:别相信这种轻松。从森林到城市并不只是位置的转移,它意味着人从单纯的童年进入纷繁的成人期,意味着人类经历了诚实的远古时代进入令人眼花瞭乱的现代社会。然而这种进展是自然而来的, “是母亲把我带进城市”, 依稀间“我”似乎还能回忆起森林,尽管森林是寒冷的, “但森林的寒冷却永伴我的心灵。”在此, 诗人在第一节最后一句里用精练的语言利用诗歌中的“我”准确地表达了自己对童年,对人类的童年时代的怀念之情。紧接着,诗人利用诗歌中的“我”在第二节一开始便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个铺上柏油马路的现代西方城市。那儿的人虽生犹死,无时不在“接受死之前的圣礼”。“雪茄,烧酒,以及报纸上污秽的消息”也曾使人“迷惘、猜疑、但最终竟也满足”,于是人们显得彼此友好, “高戴礼帽”,彬彬有礼,似乎心满意足。人啊!“你们是极特别的有味动物”,除此之外,还能说些什么呢? “布莱希特”的运应能力和这种对失望的隐藏能力尽管让人吃惊,然而,在现代社会中的每一个人不也正是一样吗? “咱们彼此彼此,这无关紧要。”人们无所顾忌,更没有道德和责任的概念, 带着没有信仰的空虚的心灵,整天过着醉生梦死的生活。男人与女人互相调情,玩弄。尽管他对她们说: “你们对我, 千万不可信任”,可是有谁会留意这些话?男人们聚在一起喝酒,抽烟,“彼此称呼 ‘绅士’, ”口中说着“一切都会好起来”,然而脚却搭在桌子上。人们尽管装出一副冷静、轻松的模样, “悠闲而开心”,然而内心却空虚、无聊、烦燥不安,甚至对一直被人赞为最有诗意的雨和鸟儿也感到厌倦: “冷杉的枝条滴雨,象在撒尿,鸟们, 这些讨厌的家伙,又开始喧嚣。”读到这里,有些读过艾略特诗歌的读者便会想到这首诗与《荒原》在现代社会的认识上是何等的相似。如果说诗人在前面七节把自己的感情隐于诗歌中的“我”中,描写了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空虚的心灵,那么,在八、九两节,诗人则是更加明确地把自己的感情流露在“布莱希特”上,借诗歌中的“我”感叹整个世界的空虚,与其这样活着不如死去。 “留在城里的,只有穿它而过的风”。一切的一切都将被风吹落。人们匆匆地来,又匆匆地去, 仅仅是“临时的过客”。这个世界没有什么可留连的,即使发生地震, “我”也将泰然自若,等待死亡的来临, 决不会因此让“我”的弗吉尼亚(一种雪茄)停止燃烧, 因为“我”“本不愿到这里来”,表达了诗人对现代社会的厌倦,以及对童年时代的怀念之情。

梅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