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风民俗民情作文600字
作者:樊怡睿 时间:2023-04-30 12:05:56 我要投稿!
【第1篇】
与传统民俗撞了个满怀
樊怡睿
在我的家乡,有一种独特的乡风习俗——正月十五耍社火。
在儿时的记忆里,那耍社火的场面是相当热闹的,它以雄浑大气著称,一是参与人数多,全村不管大小老少都要参与;二是社火时间长,从大年初一就开始预热——骂社火,此“骂”非彼骂,它骂的是一种文化。两村互相斗骂,东起西落,为的是要把这社火耍起来。
到了正月十一,便慢慢进入高潮,两村开始出彩杆。何为彩杆?给小孩子化妆打扮穿上华丽的戏服高高地站在车里的铁杆上……一般6 ~1 0 岁的儿童上杆最为合适。据说,小孩子上了杆,会身体健康,学业有成呢!因此,小孩子都爱上杆,小时候的我也不例外。
要说起我与彩杆的故事,那还得追溯到2 0 1 6 年。
那年,我第一次战胜了恐惧,站在了高高的彩杆上,一座座看似瑰丽奇幻的彩杆,在华丽的服装下,要经过绳子的圈圈捆绑,才能牢牢地站在上面。
当时我7岁,扮演的是白娘子。一大早,就化好了妆,就像一位即将登台表演的演员,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一大群社火“粉丝”看着我,我感受到从未有过的成就感。
“出杆啦!出杆啦。”随着社火委员长的一声大喊,一座座彩杆,一辆辆花车整齐有序地排列着开始走上街头,好似一条巨龙,充满了神异色彩。街上更是被围得水泄不通,有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记者,还有卖各种小吃的……
”白娘子来啦!”我被前呼后拥,高高地抬在人群之上。随着“咚咚锵锵”的锣鼓声和“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往日寂静的村子沸腾了。男人女人,老的少的都不约而同的跑出家门,脸上绽放出一朵朵腊梅花,喊着:“看!孙猴子,哈,崔莺莺、张生、红娘,还有包公、秦香莲呢……!”
今年,因疫情沉默了三年的农民们再次斗志昂扬,今年的正月十五东西常的社火又闹了好长时间。
节日,对于我们村的人来说,是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期盼。什么“春祭一日始,酒宴一日终,中间三日耍社火”“斗文,斗武,斗富,斗巧,斗丑”……尽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在豫西的这片土地上,黄河岸边,秦岭脚下,乡亲们豪情万丈,脸上又露出了最质朴的笑容。
是脚下的这片土地给了我最特别的童年,给了我最值得回忆的“白娘子”经历,随着时代的进步,耍社火这一民间综合艺术注定将注入新活力,不断创新、完善,绽放出更加绚烂夺目的色彩!
【第2篇】
油锅里的乡情
杨莉姿
“小孩儿小孩儿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我的家乡,过了腊八,是和油锅打交道的日子。
一大早上,母亲和伯母敲开面粉厂的大门,将几大袋面粉往家扛。十点,母亲在杂物间翻找着失宠已久的大铁锅,将它清洗干净。拿到大伯母家。十一点,母亲和几个伯母便开始了与油锅的深入交流。将满满一桶油倒入锅里,慢慢加热,母亲守在油锅旁,生怕热油伤害了谁。油热后,大伯母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面团,一拉,一揉,一搓,再一扭,一根原始版麻花形成了。从油锅边缘缓缓放入,母亲用筷子将麻花拨至油锅中央,两分钟后翻个身,白花花的面变得金黄,它似乎是把油菜花的衣裳披在了自己身上。再等两分钟,一根热气腾腾的麻花出锅了,金黄酥脆,淋上蒜汁,咬一口,蒜香与花生油在口腔里相融,简直就是人间美味!
下午,属于麻花的时代结束了,油条强势回归。还是那口油锅,还是那块面团,还是那样美味。将面团搓成长条,压扁,用刀分成小长条,两个长条叠在一起,用筷子从中间压下去,放入油锅,用筷子夹着它的头和尾,轻轻一拉,等上几分钟。成熟的油条是懂事的,它会自己主动漂浮在油面,告诉人们它熟了。捞出油条后,先咬一口,热气在口中散开,然后再蘸上厚厚一层的油泼辣子,送进嘴里,与麻花的香味不分上下。大人们一直忙到深夜,小孩子也跟上凑热闹,时不时从桌上偷拿一根油条,吃得哪里都是花生油。
油是普通的花生油,面是普通的小麦面,而将二者结合加工后,得到的不仅是麻花,是油条,更是那份淳朴的乡情。
【第3篇】
端 午
李梦瑾
艾草香,鸭蛋黄,糯米粽子青叶包,清凉的雨后,清冷的风便携着满山葱翠来了,山林像一摊深浅不一色的绿豆地,一层层一叠叠的。
山间云雾多,阳光未撒几分,村里人便进山采叶了,空气不免沉重,仿佛有看不见的网织着看不见的雨,有经验的人,立马就能从满山的绿草中找到艾草,竹叶,箬叶,大家将艾草什么的一揪一揪地摘下,和着露水塞进竹筐。
外婆大早起来编五彩绳系在手腕上,有美好的寓意呢。只是有的绳沾水掉色,戴上后把手臂染得花绿。母亲上灶煮开水,村里各家架起大锅烧水,白烟从一柱柱烟囱里喷涌。
妹妹扎着俏皮的小辫在大院里小心地洒雄黄酒,外公背着一筐艾草,一手攥着镰刀归来,我在门两框挂两枝艾草,那艾香,和艾草正背面不同色的叶翻卷出来的效果,令人着迷。院子的杏树下白花花的是桌上的大盘的糯米,是落得干净的杏花瓣。几人坐在石凳上包粽子,这粽子的肚里满是料,板油和着红豆就变成粘粘的红豆泥,搓成球。往粽里塞些糯米,红豆球,甜枣蜜饯,还有些豆,外婆娴熟用手一拧,一只角船样的甜粽就包好了,鲜亮橙黄的鸭蛋黄沾些白酒,把腌好的猪肉条包住,就成了咸粽的料了,梅干菜和猪肉包成的粽也美味。到了中午,大盘子里全是像船型的大粽子,大锅水也备好,小船纷纷下水,甜素、咸荤还要分开煮。
小炉煮好古茗,沏上几杯,坐杏树下,一家人共品香粽,共赏山野风光。山间的迷雾下,匿藏着多少甜美的日子。火炭泥炉,酡着几分闲雅。清爽的五月天,是这端午载夏意,别春景,是这小雨恋人间景。
怀着对故乡的思念,对美好日子的期盼和先古的怀念,我咬下端午的第一口甜粽……
【第4篇】
黄金万两响
张俊强
“三,二,一,拜!”大伯一声令下,几十个人整整齐齐地跪下、磕头,一气呵成,随即而起的是鞭炮如同万两黄金般落地的巨大响声,我们连忙掩住耳朵,大伯却大笑起来:“好啊,‘一拜黄金万两响’!”
春节,是每家每户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大年初一,是春节中最重要的一个开头;拜年,是大年初一最重要的一个习俗。
每到大年初一的早上,母亲便将我从过年的美梦中揪出来,一边给我整衣服,一边叮嘱:出去拜年时,不要说晦气话,别人给东西时要说谢谢……在她的唠叨声中,我冲出门去,与同辈的几位哥哥聚在大伯家。
大伯看人已来齐,便率领队伍浩浩荡荡地去拜年。正值腊寒,似乎一切都凝着寒霜,天空和水池也被冻成了寒冰色,像玛瑙般晶莹的闪着亮光,路旁的杨树和柳树仍抓着昨日的痕迹,带着白雪的王冠。几十个人,或壮年或老年,或高瘦或低矮,都穿着烧着的红,似乎要将寒冬融化。
“三,二,一,拜!”仍是熟悉的口令,我们便干脆麻利地跪下、磕头。长辈让来一盘水果或花生,人人嘴里都说着吉祥的话。一时间,祖先的牌位前人声鼎沸,似乎祖先们也活了过来,在每个人的脸上,呈现出他们心里中的欢乐与祝福,中国人是从不忘祖的。
俗话说:“男儿膝下有黄金。”拜年使我们这些男儿膝下的黄金响动,如同庆春的鞭炮般。大伯却道:“有一年,村中拜年的人可达百人,那响声可比鞭炮响得多!”
拜年,并非只是形式,却寄予了人们对祖先的怀念和崇敬。“一拜黄金万两响”是祖先的祝福和吉祥,如同万两黄金般灵验和珍贵,也是对美好的向往。
我看着牌位久久不肯离去,风雪袭来,我却看见炎黄,汉武,唐宋,义和团,红军……胜利破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