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道树》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行道树》是人教版七年级第二单元第七课《短文两篇》中的一篇。本文采用拟人手法借行道树的自白,描绘了以制造清新,献出浓阴和迎接光明而自豪的行道树形象,以此来象征无私奉献的人。文章还通过行道树与同类的优越处境对比,人类的无知行为对比,表现了“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的人生哲理。本文篇幅短小,语言清新,凝炼。精辟的议论更是点睛之笔。教学时应抓住议论性的文眼,,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组织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联系学生自己的人生体验,领悟文章的思想感情;通过朗读和阅读方法的指导,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二、学情分析

七年级是七至九年级这一学段的起始阶段。学生经过六年的学习已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人生体验,对一切都有一种新鲜感和期盼,但又住住仅停留在表层,难以深入。表现在语文学科,就是只满足于对字词句的理解,而对文章的社会价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认识不足。因此要借助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组织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从事学习,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体验、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三、学习目标和重难点说明

新课标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再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情,我认为本文应达成的学习目标为:

1、知识目标:积累“堕落、点缀、繁弦急管、红灯绿酒”等词语;理解街道树的象征义。

2、能力目标:有感情朗读全文;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疑难问题。

3、情感目标:体会文章的情感,知道行道树的形象就是无私奉献者的形象,感受生活中的奉献者,常怀感恩之心。

其中朗读、体味、领悟是学习的重点,体味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是学习的难点。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同学们,鹰的骄傲是展翅翱翔、搏击长空;火的骄傲是灼灼燃烧、烈焰腾腾;水的骄傲是惊涛拍岸,川流不息。那么,你认为树的骄傲又应该是什么呢?(学生自由发言)如果你是一棵树,你最想生活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学生继续发言)作为树,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们愿生长在山上,阅尽千般风景;我们愿生长在原始森林中,吸风饮露;我们愿生长在湖畔,伴随 凉 风 习习;我们愿生长在园林之中,受到悉心照料;我们更愿浓缩为盆景,享尽千般娇贵,万种宠爱……这些是大部分人的选择,偏偏有人选择了路边的行道树,这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跟着台湾著名作家张晓风,一起走近行道树,(板书:行道树及作者)听听它的诉说。

二、导学反馈:

1.指名生介绍作者张晓风的有关资料,其他生作补充。

2.学生互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3.自由读课文,小组内交流读书收获。

三、课堂研讨:

(一)质疑探究,抓关键句,品味语言,深入理解 ,体会主旨。

1、请再读,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在书上批注你的理由、理解或感想。(师随机板书:语言)

2、请在小组内交流一下,相互补充。5分钟后把你最满意的一处展示给大家。

3、交流中质疑,读中释疑。(师相机板书:对比)

语义深刻的语言提示:

1、第2自然段中说“这无疑是一种堕落”。“堕落”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堕落”在这里指它们远离了森林,远离了它们的伙伴,立在城市的飞尘里,生活条件和自身形象是大大跌落了。

2.为什么说“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因为城市的人们已习惯于污浊,对环境污染已麻木不仁了,虽然行道树在努力制造着新鲜的空气,但毕竟心有余而力不足,改变不了大局,所以说,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

3、 “如果别人都不迎接,我们就负责把光明迎来。”既然是“别人都不迎接”,为什么“我们”去了?

因为别人都不去,“我们”就去了。“我们”去是命运安排的,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这很好地体现了奉献精神。

4、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

“忧愁”是为城市空气污染而“忧愁”,为市民健康而“忧愁”;“快乐”是因为行道树能“在春天勤生绿叶”,“在夏日献出绿阴”,为城市制造清新,  黎明能迎接太阳,迎来光明。 或者:“忧愁”是它奋斗的痛苦,“快乐”是它奋斗的结果。

5、“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但是,也惟有这种痛苦能把深沉给予我们。”

(1)、为什么说行道树从事的是“神圣的事业”?

社会需要,人们需要的事业就是“神圣的事业”。

(2)、为什么是“痛苦的”?“痛苦”表现在什么地方?

神圣的事业必须以自我牺牲为代价。从个人利益讲,这便是“痛苦”。表现在:总是一身抖不落的灰尘,夜晚孤独寂寞。(体会两处对比,感受“痛苦”,体悟精神。)

(3)、“深沉”指什么?

“深沉”指痛苦的磨练 使 奉献者具备以苦为乐的品质。上文选择春生绿叶,夏献浓阴,下文的迎接太阳,制造清新空气,这些都是深沉带给我们的神圣。

……

6.行道树这种牺牲是什么精神的体现?

4、现在,你还有疑问吗?

(二)写法借鉴

1.同学们,文章通过行道树内心世界的独白,抒写了奉献者的襟怀,赞美了无私奉献者的崇高精神。这种手法,我们可以称它为:以物喻人,托物言志。(师相机板书)

2.那么行道树的形象和无私奉献者的形象哪些地方相似?

①  两者都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②  两者都为他人放弃安逸的生活。

③  他们的选择都是无怨无悔、心甘情愿的。

④  他们的付出都是不求回报的。

综上所述,作者用行道树象征无私奉献这是非常贴切的,行道树身上浓缩了奉献精神的精髓。 此外,还有对比手法的运用。语言的精炼,形象。(相机板书)

(三)情感体验

1、请用精彩的一句话写下你想对行道树说的话。

(1)、行道树,你守得住清贫,忍得住痛苦,受得住寂寞,你是我的榜样!

(2)、行道树,你的存在尽管只是悲凉的点缀,但是城市因你而精彩。

(3)、行道树,你选择了牺牲,就决不能回头

(4)、行道树,希望你永远不要改变自己的选择。

(5)、行道树,你敢于挑战,承受痛苦,你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6)、行道树,你放心,不久的将来,你将不会感到忧愁与痛苦,因为我们在成长

师:同学们,刚刚你们的发言,让老师大开眼界,真没想到你们能说的这样好,不但语言优美,而感情真挚。其实作者也和我们一样。她对行道树也是热情歌颂与赞美的。

师:同学们,本文中张晓风写了自然界中的一个物,实际上是赞美了社会生活当中的一种精神,想一想,我们生活当中还有哪些物,人们经常赋予他某种思想、情感和精神,并借此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的情感。请同学展开想像,搜索一下自己的记忆,自由发言。

① 生:小草,她,坚韧、顽强、执着。“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② 生:蜡烛,明知道自己会烧光,却仍然要点着。也有一句古诗,可以说明这一点:“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

③ 生:还有蜜蜂,辛勤采蜜,为人类服务,自己的寿命却很短暂。

④生:还有牛,辛苦地耕田,为农民服务,很勤奋,能吃苦。鲁迅先生曾这样说牛:“吃的草,挤出来的是奶”

⑤生:还有菊花,能耐寒、不怕风霜

⑥生:路灯,孤独、寂寞,却给别人方便。…

⑦“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这些话表面好像在写动植物,其实是有其象征意义的。毛泽东有一首词写道:“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师:同学们刚才一口气说了这么多,你们的思维能力真不错,这与你们的努力是分不开的。大家刚才所说的,和文中作者写的都一样,都是借自然界的某一物,挖掘它的特点,赋予他人的思想和情感,从而赞美了一种精神——奉献精神。这也是我们写文章的一种常用的方法。

2、联系生活,思考人生,主题升华

行道树,蜡烛,牛、蜜蜂、路灯、他们的这种牺牲精神是什么精神的体现?在生活中,有这种精神的人吗?

学生举例:(如:清洁工人,抗战非典的白衣天使,教师、科学家、航天英雄、士兵、公安干警等。)

3、你也向他们一样为别人奉献过吗?请将事件过程讲给大家并说说你的感受。

四、总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1、 教师小结:同学们,我们都是社会生活当中的一员,我们的生活能如此的美好而快乐,正因为有千千万万个象行道树一样默默奉献的人的存在。

他们承受着痛苦,努力追求,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他们兢兢业业,默默无闻,不断创造着世界的奇迹;

他们牺牲自己,照亮别人,让爱的阳光洒满大地。

有一首歌中唱的好:“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是的,只要我们人人都奉献自己,世界将永远充满阳光。

最后,让我们大家一起唱这首歌,来感受这人间最美丽、最崇高的情感——爱的奉献[教师播发歌曲《爱的奉献》,学生齐唱]

2、你还有不明白的吗?


五、 课堂达标:

1.行道树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你们愿意做一个无私的奉献者吗?我们就一起来学学行道树,请仿照下面句子的句式,以“假如我是……,我愿……”的形式说几个句子。

例句:假如我是一株小草,我愿为春天献上一抹嫩绿。

仿写:假如我是          ,我愿                     。

仅供参考:假如我是一棵大树,我愿为大地(夏日)撒下一片绿阴 。

假如我是一朵鲜花,我愿为世界奉上一缕馨香 。

假如我是一枚果实,我愿为人间留下一丝甘甜 。

2、从大自然中的日月星辰、花鸟草虫、风雨雷电中挑一景物,仿照《行道树》写一段话,赋予这种事物一定的象征意义。(300字左右)

六、课后延伸:

一、教(学)小结

我之收获

我之反思

二,课后跟踪

收集奉献主题的名言警句。

七、板书设计

神圣                                  对比

行道树        痛苦       无私奉献          以物喻人(托物言志)

深沉                                 语言精炼

 五、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

1、教法设计

(1)、鼓励大胆质疑,激发创造性思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使学生去探讨,去创新,质疑问难不仅提高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起到事到功倍的效果,也是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手段。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预习中质疑,整体感知课文后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在重难点质疑,最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外阅读扩展。整个教学过程始终贯穿着疑问——探究——疑问的循环递进的训练主线,轻松、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在不断地探究学习过程中,培养了创造性思维。

(2)、情景创设法。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我认为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辅助作用,把握与学生知识水平和情感的贴近点,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产生情感共鸣。

(3)、朗读感悟法。朗读是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情感的重要方法。要通过学生默读、朗读、赏读、品读、赛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积累,在读中启迪。

(4)、对话互动法。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要让学生成为对话的中心,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中建构文本意义,形成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5)、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教育。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标准》提出:“语文教学的目标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强调了语文教育要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要从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高度进行教学。因此,要求学生收集具有象征意义的物及具有无私奉献精神的人的相关资料。课内交流时,从阅读的内容想开去,想行道树,想社会上具有无私奉献的人,想自己……激发学生领悟人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情感。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熏陶。

(6)、为达训练目的,“活”用教材,而又不局限于教材,使课堂具有鲜活性,扩展学生阅读视野和想象空间。

2、学法指导

(1)、圈点批注法。通过画一画、勾一勾、圈一圈、注一注,养成读书就动脑动笔的习惯。

(2)、探究阅读法。《新课标》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叶圣陶先生也有一句至理名言——“教是为了不需要教”。本课力求突出“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和谐发展。在教师的引导下,对阅读材料的深层含义提出疑问,小组讨论,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合作探究。努力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及终身学习意识。

总之,我的课在设计上尽可能围绕新课标所倡导的来实施,那就是:阅读是学生的个体行为,不应该以老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老师要巧妙设计,创造性地拓展延伸,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给学生创设心灵的自由,行动的自由。学生就可以展开联想,想象的翅膀在知识的海洋里邀游。

推荐作文

内容推荐

【下一页】             【上一页】